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4-23 11:06:37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知、情、信、义、行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重要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愈发显得突出和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47-0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知、情、信、义、行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愈发显得突出和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随着社会更趋开放化和多样化,大学生增多了许多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渠道和机会,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教育者对现阶段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无法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在某些方面现有的回答也比较苍白,说服力不强,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

(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朗。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三)缺乏稳定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的主体构成,有一些是未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培训的人员,人员结构层次参差不齐,而且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精力有限,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其次是运行机制不稳定,分工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健全,硬、软件建设滞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躯体正常,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的必备条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多关心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时,标准包括政治立场方面、思想观点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把心理健康和人文精神放在应有的地位,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完成,主要是由专业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多数辅导员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因此无法对学生做出深层次的解释,只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相关管理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匮乏,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保障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还没有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很大的支持。经费上的保障是具体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高校应保证每年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否则,一切将虚于形式。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存在着严重的缺口,或是出现经费经常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诸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格的认可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施的购置与经费来源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进修、职称评定问题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和权威者,更应是协助者和统治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高层次部分,因此,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以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

(二)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工作对象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工作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都和治疗者,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与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目标与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如何认识目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情况,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

从实践角度,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即使是倍受关注的高校也没有真正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其形式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之纳入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在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下,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且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一)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杂,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方法上,心理学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所用。在整个思想教育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等一系列心理原理和心理方法,帮助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目前,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要达到二者结合,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还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下一篇: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