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美育的三种途径

时间:2022-04-23 10:01:07

高中语文美育的三种途径

[摘 要]语文的美育长期受到忽视,这不仅造成大量的美育资源的浪费,也让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重视语文美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实施语文美育的方式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本文探讨了实施语文美育的三种途径,从直观感觉、感知、揣摩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实现语文美育的途径,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自觉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语文;美育;诵读;展示;揣摩;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238-01

语文作为交给学生“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对于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借美育形成自己独特高雅的人生趣味和诗意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它对整所学校乃至社会的美育都有深远影响。但是,长期以来语文美育不是被视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手段,就是缺乏实施的自觉。所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语文美育功能就显得非常必要。

1 听读和诵读的结合

语文学科主要是以典范的文章构成,有的文章既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品,又是音节韵律的艺术品。如唐代律诗,历朝精美散文,不但文笔好,而且读起来平仄相间、朗朗上口。这类诗文更像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先让学生听标准的朗诵,然后模仿着读,不但有助于领会文章意思,也可从美的节奏中感受到我国语言的魅力。

这些文章,教师不应作过多讲析,而要把指导学生诵读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从语言的速度、停顿、语气的轻重、语音的高低、长短等方面入手,采用个别诵读、分组诵读、分性别诵读、齐读等方式反复练习适应,辅以讲解,学生便会在领略美的节奏中感受到最直观的美。

2 直观展示情景之美

我国许多优美的文章,非常善于描绘景物,即人们常说的语言的“绘画美”。这些文章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如写自然美的《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如写民俗美的《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如写艺术美的《明湖居听书》等。神秘秀美的巫峡、恬静的荷塘月色、静谧和平的大草原、热烈奔放的安塞腰鼓、婉转清丽的唱腔,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宫殿的大门,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受到美的强烈感受。

对于这些文章,我们如果停留在传统地分析讲解上,势必会让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美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视、图片、录音机等工具直观的展示巫峡之秀、草原之广、腰鼓之烈、唱腔之曲,学生就会在获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同时,置身于美丽的情景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3 品味揣摩深远的意味

语文课文除了以它优美的语言,很强的绘画功能等打动读者外,更主要的是以其深远的意味折服读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言下之意”、“文外之意”。如果缺少这个,语言便会变得浅陋、直白。而语言文字一旦表意丰富、蕴藉,就使文章变得厚重、耐读。如《米洛斯的维纳斯》除了描绘古希腊绝世美女维纳斯面容俊美、身体匀称、端庄妩媚这种直观的人体美外,更主要是通过维纳斯断臂传达出一个症状学观点:“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种深远的意味美,我们怎样才能体味到呢?

3.1 比较、揣摩

通过比较阅读,许多深邃的思想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作品,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唯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意蕴,没有一点含糊。如在欣赏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的形象时,如果将其和孔乙己、阿Q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鲁迅先生通过一系列人物控诉了一个“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毒害,如果将其和孙犁的《荷花淀》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妇女解放的一种进步历程。这种“二次创作”会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2 想象

课文传达的文本意义往往十分有限,无限的是读者的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天马行空般的洒脱与自由。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前两联都出现了一个“空”字,到底是怎样一个“空”呢?这就需要学生根据黄鹤楼的传说、作者的际遇、结合诗歌展开想象:明明有楼,却说“空余”,明明有去,却说“空悠悠”。不难看出不是楼“空”、天“空”,而是人心“空”,心中空荡失落。又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起首几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它翻译出来就是:碧蓝的天空,开满了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如果单用直观展示法,出示一下几幅图片,学生只能对张生和莺莺的分别有一个肤浅的感受,根本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如果联系张生与莺莺正处于难分难舍的热恋中,联系天高气爽,本是良辰佳会却要分别,联系大雁南飞这一“归”的意象和人却要远行的事实,置身此情此景展开想象,便会咂摸出张生与莺莺分别时难以言表的痛苦,体会到张崔二人的情感之美。

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不用说《我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美文,不用说《春江花月夜》这样的古诗词,就是质朴的说明文,严谨的议论文也有许多美育的素材。只是我们往往在传授文之“道”时不自觉的忽略了,除了“道”之外,还有“美”。如果我们把语文课上成“载道”之课的同时,自觉的将其上成“审美”之课,那就必定是另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马笑霞.叶圣陶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上一篇: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难点及对策 下一篇:“多角度读报法”对提高中职学生语用能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