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的别样解读

时间:2022-04-23 07:47:28

融资难的别样解读

中小企业融资难!

银行不给中小企业贷款!

这总是非常“流行”的话题。

绝大部分评论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经济体制里的一个主体―银行。这些言论中新的内容很少,几乎是在周而复始地提出同样的问题。然而,一个社会的局部发展停歇必然有其原因。缔造和巩固这块妨碍中国经济发展“绊脚石”的“罪魁祸首”,真的是监管部门和主流金融机构(即银行)吗?我们应该客观和全面地看待这个历史性的难题。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让我们从信用的角度看看这个难题中的你、我、他,“融资难”症结究竟在哪里?

融资中的你我他

你―资金需求方。

我―资金提供方。

他―资金服务方。

三者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和谐。而这三方首先要考虑的,无疑都是自身的利益。

如果我们把企业按照发展阶段分类:一是尝试期,二是试运营期,三是正常运营期,四是常态困难期,五是常态下滑期,六是生死危机期。一个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寻求不同融资方法。

在尝试期内,由于唯一的确定因素就是其所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者可能是它们唯一的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得不到贷款应该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和中国金融体系的贷款机制没有关系;在试运营期间,如果企业可以把一些现金流确定下来,之后的贷款机会才可能出现,从这一时期开始,“贷款”二字才可能走进企业家的规划中;直到企业走过常态下滑期,贷款将会逐步但迅速地撤离企业;在生死危机期,企业不应该靠贷款去渡过生死难关,而应该重新回到股权类投资者的面前。

如果只讲贷款,那么,让我们把放贷者按照风险承受力分类:最保守的是国有大型银行,较为保守是中小型商业银行,接下来是农村信用社,再接下来是第三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最后是民间贷款。

在贷款之外,大型企业还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可流通的债券进行融资。而中型企业可以考虑在当地政府或银行的协调下集合几个同级别的好企业一起发行中小型集合债券。这种直接融资的方法虽然暂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间接融资,但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其所代表的融资潜力不容忽视。

信用才是核心问题

作为有资金需求的一方,当你想起申请贷款时,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无论你是从哪个领域来借贷,信用风险总是其核心问题。而分析一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无外乎是分析以下3点:

1. 常规经营性现金流

这一部分是最正常的还款方式。如果一个企业可以证明自己未来经营性现金流非常充裕,那么包括银行在内的放贷方就比较容易对贷款者做出合理的现金流预期模型,从而为其提供贷款。但是,最困难的不是放贷方所需要做的模型,而是贷款者自己所需要提供的未来现金流证明。这些未来现金流证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其历史数据。换句话说,这个企业是不是在做一件它非常擅长而且有经验的事情?或者它贷款是为了“赌一把”,做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事情?

在没有任何可用历史数据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提供拥有非常可靠的未来盈利和获得现金流的证据,例如信誉可靠的买家订单,或是现有房产合同内的近期租金等。如果没有这些证明,我们还可以看其再融资的能力。

2. 再融资

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靠再融资的能力获取贷款或发债融资。只有银行、杠杆性金融机构或运营杠杆性机构,由于其利润率和交易量的互补而造就了它们不贷款不能发展和生存的事实。这些企业靠再融资能力贷款,现在看来是合理的。但是不代表其常规经营性现金流不重要。毕竟债务和债券必须还利息和一部分本金。

一般企业同样可能利用再融资能力进行借贷,因为它可能在未来拥有稳健的现金流。利用这份未来的现金流,它将可以打开很多融资渠道。但就现在而言,它必须在没有现金流的情况下,利用这个预期所带来的未来融资能力为现在融资。这里所提及的未来稳定现金流必须是被证明非常稳妥的项目,例如国家已经批准的定向投资,或有信誉的大企业所签署的投资合同等。

3. 质押品

质押品是信用风险分析的最后一个关口。如果说一个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从变卖它的资产和质押品入手的话,这个企业几乎没有太多的融资能力,以及对买债人或放贷人的吸引力。因为,变卖质押品或是企业旗下的资产属于销毁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表现。而且,它几乎靠近于一次性融资,缺乏持续性。同时,它也是最不用动脑子的方法。

可悲可叹的是,中国企业现在最多的恰恰是质押品的融资。因为我们缺乏信任,缺乏保护合同精神的机制。

作为一名债券投资者,我常常需要的是了解发债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和财务情况,需要贷款者或发债者用真实且及时的证据向我们证明他们的还债能力。这项沟通和信息披露的过程需要的不是一时而是一世的努力。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给债券发行人打电话找不到人的情况,这些债券发行人应该为自己不尊重买债者或贷款者的行为付出一些代价,例如其债券价格下滑和下次再发债时收益率上升等。

很多债券发行人和贷款人本身不具备与金融市场直接接触的能力。这时,“你我他”中的“他”―咨询顾问机构应运而生。中国现在缺乏的,正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咨询和顾问机构,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咨询公司或顾问公司,很多还是在做代客交易和卖基金信托之类传代非正业的生意。

综上所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你我他”中的“我”(放贷者),而很少考虑这个“我”正在被不讲理的“你”(贷款者)和不称职的“他”(顾问)所挟持。如果要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作者系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上一篇:创业板IPO项目设计 下一篇:外资融资租赁“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