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父母离婚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04-23 03:27:24

试论父母离婚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而离婚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父母的离异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导致了许多问题学生的出现。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清因中国式离婚所带来的副作用,找准原因,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损害自己或者他人身体和利益的行为,加以预防和制止。让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单亲家庭孩子健康的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让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中国家庭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家庭的离婚率逐年上升,有调查统计,1980年中国内地结婚716.6万对,离婚为34.1万对,离婚率0.7%。至1995年,结婚为929.7万对,离婚则达到105.5对,离婚率为1.8%。15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三倍。1997年,中国内地离、结婚比率为13:100左右,而1980年这一比例仅为4.75%。民政部日前也公布一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834.1万对,比上年增加22.7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28.2万对,增长21.2%,其中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99.5万对。

所谓中国式离婚,是中国的父母在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思想影响下的产物。离婚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孩子溺爱有加,关怀备至,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当双方出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沟通,会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作用,觉得离婚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不下去就不过,很轻易地结束了婚姻关系。在男女双方享受自由的同时,其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孩子。

二、父母离婚对孩子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原因。中国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虽然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但东西方对爱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父母所表达出的爱更含蓄、更内在,有些时候也多了些沉重;而西方尤其美国父母更乐意用一种直白、浪漫、自在的方式表达出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所以,这也造就了东西方儿童性格上的不同。美国人的父母观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中国的儿童在家长们深沉的爱甚至是溺爱的培养下,更具有对家长、对长辈的依赖性,孩子们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靠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式离婚对于中国孩子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更为深远的负面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不会成才、就有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确实更容易出问题。

2 孩子自身心理素质的缺失,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在温室中长大,总会有些孩子缺少了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而父母的离异会让孩子将无助放大化。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甚至会过分地、极端地看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导致自身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总是用仇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到不安和恐慌。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孩子的成长势必受到影响。

3. 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少的人文关怀,让其本身在家庭中缺少的爱得不到有效地补充和弥补。离婚总会让孩子失去父母共同的关爱,虽然孩子会由其中一方抚养,但由于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总会顾此而失它,在家庭中缺乏爱的滋养。而到了社会中,周围人的冷漠和不屑,竞争的残酷和激烈,让这些原本就失去爱的孩子得不到有效的爱的补偿,没有温暖。因此,在生活中,某些孩子便会做出些另类的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虽然不是说每个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走上邪路或是其它,但是或多或少,孩子的心理都会受到影响。

4. 政府责任的缺失: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去设立公益性的社会救机构,对单亲孩子的关爱不够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因。婚姻是属于一个家庭的,可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保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规定,未成年人应当受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重保护,因此政府有责任建立保护机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不是置若罔闻。政府责任的缺失,监管力度的削弱,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心里帮助,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中国式离婚对孩子教育影响的表现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曾都对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影响作过深入的分析。在如父母早亡或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心理容易挫伤,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会产生变态行为,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近些年,校园里频频爆出早恋、网瘾、逃课、打架等事件,不少原因与家庭关系和处境有关。下面将笔者任教生涯当中一个真实的关于学校教育中出现问题学生的案列描述出来,也希望引起各界的思考:

案例:广交“朋友”,只为麻痹自己

娇娇(化名),现初三学生,是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弱的女生,初一、初二时我任她的数学老师,初一下学期我发现她行为与其性格不符,了解原因后,现正让她接受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的辅导。

娇娇本是一名成绩不错的孩子,很爱学习,每次上课都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也总是埋头于学习和读书之中。可到了初一下学期,老师们发现娇娇不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而且时不时地走神。我发觉不对劲,便跟她谈心,当时我就问她“怎么了,是不是生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因为初一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学习成绩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可娇娇对我的回答总是,“没什么。”

后来,通过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多次交流,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异,法院判跟父亲生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向活泼爱学习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六神无主,偶尔精神恍惚。

任课老师们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都对娇娇倍加关心,好吃的、好用的都会以一种不伤害她自尊心的情况下赠予她,班里的活动也总是鼓励她参加,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种表扬、鼓励的快乐氛围中,慢慢地她又敞开了心扉。也许是怕自己和关心她的人受伤难过,也许是真正融入到了班级这个大家庭,懂事的娇娇再也没有提及父母的事情。

可好景不长,初二的某一天,突然感觉娇娇身边多了很多朋友。每次一下课,一大帮子人总会嬉笑着往学校比较偏僻的厕所方向走去,有几次我看到了有人在抽烟,虽说我并不确定是不是娇娇在抽,可心里还是咯噔被震了一下子。再有几次,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些社会上的人与娇娇在嬉笑着交谈着什么。我被震惊了,我再一次找到了娇娇做深入的谈话。这一次,不管我问什么,怎么交流,娇娇都避而不答,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娇娇变了,变得那么随性,变得那么默然。

后来,通过我们多方打听,知道了娇娇现在的家庭境况。娇娇自从被判给爸爸生活后,爸爸一直在外打工,再也没有管过她。而家里只有爷爷跟她一起生活,但是,可能是传统思想重男轻女在作祟,爷爷从小就不喜欢娇娇,现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爷爷对娇娇更加冷漠。更过分的是,爷爷嫌弃娇娇只能吃不能挣,连她坐的凳子都扔了出去。娇娇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回家过问过,就连过年都是娇娇一个人,面对着冰冷的四壁……说到这儿,泪水又一次打湿了我的眼眶,可怜的女孩,被这无情的父母、冷漠的社会抛弃了,心灵该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啊!

残酷的事并没有因为女孩的可怜而就此结束,我们又听到了孩子的父母几乎同时再结婚成家的消息。娇娇心碎了,连心底那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再也没有回到过去的可能。于是,娇娇不停地找“朋友”,无所谓他成绩的高低、人品的好坏,只要能无时无刻地在一起,只要有人陪伴,谁都无所谓。娇娇学会了广交“朋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麻痹自己。

老师们实在为这个女孩的遭遇感到痛心,我们决定一定要拉回这个游走在悬崖边缘的漂亮姑娘。经过老师们的一再努力,一点点的感化,娇娇终于接受了学校老师们的帮助,接受心理咨询老师的辅导,现在一切正慢慢回到那个欢乐大家庭的时候,娇娇也不再跟那些所谓的“朋友”来往了,陪伴在她身边的,是关心她、爱护她,愿意与她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真正的朋友。我们也希望,娇娇的未来是美好的,是坚强的,是奋发向上的。

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那幼小的心灵上划一道伤口是残忍的;而父母的再婚对于一些处在痛苦之中的孩子来说,仿佛伤口上洒下一把盐,是极其残酷的。也许,双方的分离是对自己的解脱,可这也同时赌上了自己孩子的命运和未来。离婚是父母为爱犯的错,可这个错误不能让孩子来承受,离婚后至少也必须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也要让孩子懂得负责。

四、如何让单亲家庭孩子的影响降到最小

1. 父母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中国式离婚关键在于父母的观念上,在传统思想和开放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庭生存的思想和理念是每一位父母应该思索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难免有磕磕碰碰,这时是大吵大闹,不断激化还是压抑怒火,静心沟通,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真的能做到吗?每当这时,我希望每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们,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考虑,这样一定会做到的。长此以往,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和谐的氛围,便不再会有那么高的离婚率,也不会再有那么多因父母离异而受伤的孩子。

2. 父母别因离婚减少对孩子的爱。如果夫妻双方确实有些不可调和的矛盾,选择离婚也可以理解。但是离婚以后对孩子的爱不能少。为人父为人母,更多了一层责任。孩子是无辜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享受父母疼爱的权利,不要因为自己的解脱和享乐而抛弃子女,这是从法律上和道义上都不允许的。所以,每一位父母不管如何都要尽量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用言语和行动培养和教育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父母双方要尽量做到,不管带孩子的一方是男方还是女方,都要给孩子更多的爱;而另一方也要时常去看望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双方都爱他,只是不“住”在一起啦。当孩子大的时候,也要跟他讲明白,父母离婚跟他是没有关系的,他是无辜的,而离婚以后他也不会是牺牲品,反而父母更爱他了。只有爱才能填补孩子心灵的裂痕。

3. 学校不要只注重知识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要时刻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不少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心理上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反思家长社会的同时,也要思索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如此脆弱。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许许多多的家庭从组建一开始便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环境下出生的新一代们,犹如温室的花朵,被滋养着,沐浴着全家上下的温暖与幸福。

可是他们真的幸福吗?同学之间因一块橡皮便会起激烈争执;受到老师的一句批评便会感到气愤,甚至会强烈反抗;家里一有事情不由着性子来便会耍脾气,甚至离家出走……林林种种,这些在我们当今社会极其普遍。每当这时,我们便会思考,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到哪儿去了呢?倘若以上这些事情发生在旧社会,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由此看来,家庭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发挥出更具影响力的指令,对每一位学生时刻进行品德教育等内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不惧怕困难,不惧怕挫折,犹如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的飞翔。

4. 学校要对老师进行爱心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让每一位老师都富有爱心,并赋予实际行动关爱学生。我承认,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因为他们爱着这个职业,爱着自己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爱,才有了现在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老师们的爱已经被机械的工作、生活无情的压抑着(身为80后的我深有体会),慢慢地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内心感受,也正是因为对那些不易被察觉的问题有了疏忽,才间接导致了事情的恶化。

因此,学校要适时地对教师进行爱心培训,既让老师们放松紧迫生活的心情,也能让每一位教师时刻充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尤其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用爱的双眼关注着他们,早发现早指导,相信一定会“救助”更多因家庭离婚等原因造成伤害的孩子。多一份爱,便多一份温暖。

5. 学校和政府多设立救机构,让孩子感到学校、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存在,也能够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获得更多的爱。大部分中国式离婚产生最直接的一方面便是爱的淡化与缺乏。孩子们缺少了爱,便会想法设法做出各种行为,哪怕是不利于自己的也不在乎,为的只是引起注意。如果学校和社会能够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做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正确引导,同时也能获得来自同学、老师、社会各界人士的爱,相信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学校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社会也会多出一些有用之才。

随着社会的重视,当下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已慢慢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尤其是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简介:丁晓(1985-),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中心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上一篇:数字时代,学习方式的新变革 下一篇:教师要作尊重差异的公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