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良村治疗肠癌的经验

时间:2022-04-23 12:34:28

导师吴良村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肿瘤专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40余年,仅诊治中晚期肠癌即数以千计,且经反复探索,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诊疗经验。笔者在侍诊期间,亦收集相关病案百余例,对老师的立法处方遣药运用的规律反复揣摩,归纳总结。现略陈于下,供同道参考。

吴师认为,肠癌由多种病理因素所致,是邪实与正虚夹杂的复杂疾病,尤具邪深毒盛,正虚体弱之特征。针对其特殊而复杂的发病规律,吴师将其归结为气滞、血瘀、痰凝、火盛相互交结,正气受损,气阴两伤。且因邪毒乘虚而入,必然进一步阻滞气血津液流通,耗伤正气,致气愈滞、血愈瘀、痰愈凝、火愈盛,且因果相连,变证丛生。而其病理关键在于邪深毒盛,正气不足既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其必然结果。

根据肠癌既有气阴不足之虚,又有肠腑湿热瘀毒交结之实这一矛盾,吴师以中医辨证为依托,重视整体观念,量证拟方,寓泻于补,寓补于泻,性味调和,刚柔相济,攻补有度,无“虚虚”,无“实实”,做到既不伤正,又不助邪。如肠癌晚期患者化疗后,气阴两伤证候突现,不能因其正已虚,而只以益气养阴之药堆砌使用,全然不顾补益之品腻滞碍胃之弊。他认为,肿瘤的治疗上无纯粹的补法,只要体质尚可,就不应放弃攻邪,万不能见癌就补,以免滞邪,甚至助邪。当然也不能过于攻伐,一味峻猛强攻,肿瘤固然消减,而病人已奄奄一息,则“玉石俱焚”矣。吴师在遣方用药上一直重视脾胃,认为健脾和胃药几乎对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必须的,故常用苍术、白术、猪苓、茯苓、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等。对于大便溏薄,次数增多者,则多用炒制之品,慎用生地等寒凉之物。此外,活血化瘀类中药不但能减少补益药凝滞之弊,而且能配合放化疗起增效的作用,如三棱、莪术、丹参、延胡索等均能入肝肾、活血止痛,并能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莪术因其特有的提升白细胞的功能,还能改善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在健脾养阴、行气活血的同时,应根据患者有否接受其他治疗进行加味,如放、化疗期间应适当运用增效减毒中药,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则应考虑运用解毒抗癌类中药。抗癌类中药包括蚤休、青蒿、藤梨根、薏苡仁、半枝莲、垂盆草、蛇舌草、仙鹤草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均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临床观察也确认这些药物能有效地改善肠癌患者的某些症状。在配伍此类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邪、病位、病程以及用药状况等,进行综合调节。对于晚期患者,主张“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于攻伐,并注重疏导,做到通不致虚,补不留邪。

如治王某某,女,48岁。2004年11月2日初诊。该患者2004年9月突然便血,量多色鲜红,肠镜检查诊为降结肠癌,10月12日在某某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中见癌组织侵及浆膜。病理示腺癌,肠壁旁、系膜切缘和边缘血管旁淋巴结未见转移(0/11)。术后一般情况可,目前大便日行1~2次,有轻度后重感,纳食欠佳,舌苔黄、舌质黯红,脉细兼弦。证属肠腑湿毒瘀滞,日久伤脾,加上手术刺激,胃肠功能受扰,气血循行障碍,枢机不转。治当健脾利湿,解毒抗癌。处方:败酱草、仙鹤草、炒苡仁各30g,太子参、炒苍术、炒白术、怀山药、猪苓、茯苓、黄柏、马齿苋、猫人参、生地榆、广木香、炒谷芽、炒麦芽、益元散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2004年11月22日二诊,其间患者按FOLFOX4方案化疗1次,疲劳乏力、纳差,舌质红稍黯、苔薄,脉细。乃气阴两虚,肠腑湿热瘀毒互结,复加化疗,胃肠功能益损。再予益气养阴、健脾和胃、解毒化湿治疗。前方去黄柏、猫人参、苍术,加南沙参、麦冬、人中白各15g,姜竹茹、陈皮、鸡内金各12g。其后即在该方的基础上随症加用蛇舌草、藤梨根、墓头回、凤尾草、山慈菇等祛癌毒、消癌瘤之品。现患者仍在中药巩固治疗中,复查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一般情况良好,并顺利完成6次化疗。

收稿日期 2007-04-10

上一篇:胡仲翊运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妇科病经验 下一篇:王晖运用辨体调体诊治疾病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