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解毒化瘀方的干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7-11 02:23:16

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解毒化瘀方的干预作用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对25例难治性白血病和15例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将25例难治性白血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西药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对照组单用西药化疗。结果:与普通患者相比,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均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 难治性白血病 血液流变学 解毒化瘀方 中医药疗法 临床研究

在既往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具有白血病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中药大多数属钙离子拮抗剂,并且这些药如川芎嗪、姜黄素、丹皮酚、冬凌草甲素、毛冬青甲素、榄香烯等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受此启示,我们对难治性白血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加用解毒化瘀方治疗后观察其病情变化,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笔者医院血液科的住院病人。难治性白血病治疗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35.25±16.16岁;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1.56±13.74岁。治疗组病程最长36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7.81±8.12个月;对照组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6.72±4.44个月。同期非白血病患者对照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3.89±14.77岁;上呼吸道感染7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胃肠炎2例,消化道溃疡3例。

1.2 难治性白血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邓家栋血液病学》有关难治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两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病例纳入标准:符合难治性白血病西医诊断标准和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属毒蕴血瘀者;年龄14~70岁;无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能坚持化疗;愿意配合口服中药治疗者。非白血病普通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有血栓及高粘倾向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难治性白血病治疗组:中药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口服,配合西药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化疗方案两组相同。两组接受相同的支持治疗: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4~8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注射液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中药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莪术各15g,青黛、川芎各10g,蚤休、补骨脂各30g,虎杖、丹参各20g。有气虚者加入太子参、北黄芪各30g;有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20g;有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g,鸡血藤30g;有出血者加茜草根15g,白茅根30g;有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g,牡蛎(先煎)30g;有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怀牛膝各15g;恶心呕吐严重者竹茹、法半夏各12g。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与普通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与普通患者比较,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

2.2 难治性白血病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相比较,中药治疗组在全血粘度(无论高切、低切)和红细胞压积两个方面有明显差异(P

2.3 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临床缓解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对的难题,一旦患者经某些化疗方案治疗无效,则往往改用其它化疗方案也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随着一些新药的问世,新的化疗方案的组成,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免疫疗法的开展,已使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了一定的改善。据报道60%~80%AML,和75%~90%ALL患者经诱导治疗可获完全缓解,但50%~80%的缓解者可复发。不能获得完全缓解和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均有可能成为难治性白血病。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我们认为难治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与毒蕴血瘀有关。不论是禀受先天母体之胎毒,蕴潜体内,或因反复用药,药毒深入脏腑,或感受温热之毒,邪毒内蕴,均可致使人体正气日渐虚弱,抗病能力低下,邪毒亢盛。当邪毒进一步深入脏腑,阻碍脏腑气机运行,气滞则血瘀;或毒入营血,耗损营阴致络伤血瘀,毒瘀血络,络气闭阻,气机壅滞,升降出入失司,耗血动血;或毒邪深入骨髓,生血紊乱。因此,难治性白血病的发生除与邪毒有关外,尚与瘀血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瘀血是难治性白血病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不论是因正气不足而外感邪毒,或因邪毒外感而伤及正气,均可导致邪蕴血瘀,毒瘀互结而发病。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①毒邪壅滞,气血不畅;②热毒内盛,炼血为瘀;③毒邪耗阴,津亏血滞;④热毒动血,离经成瘀。因此,我们认为毒瘀互结是难治性白血病产生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邪侵袭人体,可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调,诸症蜂起。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毒邪一经形成,深入脏腑经隧,阻碍气血的运行而致瘀。瘀积日久不散,久蕴则成瘀毒。因此,毒瘀互结,相互为患,是白血病多药耐药患者久治难愈的根源。

本研究结果显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加用解毒化瘀方口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证实了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与“瘀血”的关系。既往对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难治性白血病这种特点。而具有耐药逆转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如川芎嗪、姜黄素、丹皮酚、冬凌草甲素、毛冬青甲素、榄香烯等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说明难治性白血病确实存在血液粘度的异常,在治疗中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可改善患者血液粘度,逆转多药耐药,从而提高其临床缓解率。

收稿日期 2006-11-13

上一篇:温潜健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下一篇:下瘀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