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契约系统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04-23 09:37:33

高校校园文化的心理契约系统模式构建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要】新常态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浸润和柔性教育,防止低俗化和形式化的文化活动对学生成长造成误导;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化文化活动的内化和引领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中能够将校园文化之于学生培养功能的隐性效果显性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倾向,调整工作方法,合理引导和纠正。

【关键词】校园文化 心理契约 大学生培养

“心理契约”的概念由施恩(E.H.Schein)1980年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定义为成员与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期望。构建心理契约系统模式并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能有效将校园文化之于学生培养功能的隐性效果显性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不良倾向,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在河北省保定市开展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满意度和社团组织认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600份,走访座谈40余次;回收问卷579份,其中有效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达96%。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参与程度,活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一)组织效能感较低

高校校@文化活动开展缺乏科学管理、活动开展效能较低。多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开展正常,氛围活跃,却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部分活动存在多个社团组织、多个学院同时开展的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还造成场地紧张、给人混乱的感觉。从调查结果来看,21.79%的同学反映活动“结构杂乱,数量繁多,需要精简”,30.34%的同学反映“活动多,但不深入,疲于应付,收效不显著”。造成这种问题,主要原因是组织上缺乏科学管理,缺乏制度的规范,包括活动计划、时间编排等。

(二)组织承诺感欠缺

当前高校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对内容内涵挖掘不深,对活动真正的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对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造成活动质量不高,在学生当中的影响不够深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客观的原因是因为活动多了,所以就没有太多精力花在每一个活动上;主观的原因一般是组织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本来就不深,不愿意对活动作过多的思考,认为形式上好看,气氛上热闹,参加的学生开心就行了,于是造成一些活动徒有好看的“外表”,却没有“灵魂”,对学生个人成长都无法给予太大帮助。校园内除了校内信息外,校外的各类广告、招聘启示等接踵而来,许多文化活动都带有商家赞助,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传统教育功能,降低了社团组织对学生培养的信用。

(三)组织间合作性联系较少

社团组织在传播各类文化讯息、举办特色教育活动和促进大学生群体共识与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所在社团中自我形成的组织认同感,对于凝聚组织目标,促进社团内涵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解效应。调查中发现,学校内的社团大多以各自发展为主,66%的社团负责人表示没有想过形成组织间合作,将社团的育人功能有效衔接和搭配,形成全面的教育效果。大部分社团工作开展都是各自事务各自管,没有形成联动合教育共享合作的局面。

二、心理契约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机制

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促成学校和学生理想需求的一致性以及学生群体间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性,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吸引力和学校对学生的向心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习,能更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前途和发展方向。同时,校园文化中的低俗消极因素也在影响学生的成才成长。如果学生的自我定位和主流认知被破坏,会影响师生心理契约存续,进入“学校管理吃力―学生培养质量降低―社会认可度低”的局面。

三、高校校园文化心理契约系统模式构建

(一)文化兴趣――心理契约的根基

文化营造是保证社团成员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新生初入社团时目的性不强,盲目性较高;大部分社团经过一个学期成员人数就会降到招新时人数的70%以下,然后逐渐稳定一直维持到来年的招新。无论留与走,也无论加入社团抱着何种目的,“兴趣”是根基。稳定的群体,有力量和力度的文化输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因此,做品牌的根本是打造文化。以团队创文化,以文化留住人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落地的关键。

(二)精神寄托――心理契约的维护

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自上而下”的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自下而上”的需求与期待,多元化、全方位地设计活动,尽量采取“大型活动校级化、特色活动院级化、小型活动社团化、常规活动班级化”的模式,做到活动既点面结合,又突出重点,特色鲜明,而且,还能保证质与量的统一。另外,高校要从设备到技术建立起学生需要并能起到正面导向的校园网站,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深入人心,成为学生的精神信任。

(三)以人为本――心理契约的环境

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是培育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信任、依赖的心理契约的根本途径。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以正确的组织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熏陶,建立师生相互信任,减少不必要对立。多层面建立学生反馈渠道,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成效和学生反馈,及时对文化活动开展中低效、无效甚至消极因素做出对策调整,真正做到文化育人,各得所需。

上一篇:澳门汽车责任保险给付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评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通信设计企业内的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