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考语文复习的点滴心得

时间:2022-04-23 08:26:40

优化中考语文复习的点滴心得

随着考试时间一天天的临近,为了学生能在中考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老师们煞费苦心、争分夺秒地进行全方位的复习。或翻出所有教材,从头到尾讲,生怕漏掉某一个细节,复习课成了地地道道的新课;或找来各种复习资料,让学生从早到晚做,生怕那一道题没有做到,复习课成了不折不扣的练习课。虽然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但考前的科学指导、有效复习也是不容小视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运筹帷幄,删繁就简,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善于使用教材,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一、研究考纲――中考语文复习的前提

中考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及要求为依据。语文复习的全过程,可说是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的过程,必须认真学习、逐项对照,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考试范围的变化。去年“古诗词名句”改为“古文名句”。去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含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带*号的篇目除外)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今年改为:“古文名句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七~九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二、抓纲求本――教材是中考语文复习的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尽管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它们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于教材,不能热衷于复习资料而让教材受冷遇。这不是说资料就不用了,关键是不能滥用,不能广种薄收,得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复习是把教材教薄的过程,教师必需善于使用教材,字词、古诗文记诵积累、古诗文阅读鉴赏等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都应该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1.整合课内作品,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教师要善于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从大量的综合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并加以提炼、整合。

复习时可将几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加以整合,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这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重点回顾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不论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深,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谓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鲁迅对主要事件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就题目来看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写它们有何用意?该文通过吃福橘、讲述“长毛”的故事、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先抑后扬,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就理清了事与事之间的衬托关系。而文中对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略去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这样做是否本末倒置呢?原来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是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来表现阿长的形象。

(二)对教材中的各个写作点进行归纳,为学生写作导航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1.在课文中寻找作文技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学习的最生动的例子。要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比如写人,记叙性写人即以事表现人,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此不但有延伸,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还给学生分角度描写人提供了范例。文学性写人,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一个特点,使人鲜活,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评议性写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人物评价揉进他自身的外貌、行动描写中。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事中寓理,理从事来。如何把事写得感人?学《背影》,给事一个典型的背景,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感人感受的描写;如何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2.具体的作文指导时应牢牢树立“从课本中找答案”的意识

《记住这一天》这样的题目如果写重大事件会显得大气,但也易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怎么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可回忆学过写重大事件的课文像《伟大的悲剧》,《最后一课》的背景也是重大事件。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伟大的悲剧》最叫人难忘的是细节,写大事件时可以从小细节入手。《最后一课》是把大事件当背景,写与自己有关的小事,“小事成就大事”,大事小事最终统一在一个主题上――那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两文都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都是在情节的推进中写心理活动,写得富有感染力。可见作者关注的是大事件中的小细节,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由一个个鲜亮、感人的生动细节支撑起来的。所以写作中应把写作的角度定小一点,把感人的事件写详一点,用写日常生活的心态和手法来写重大事件。

总之,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无定法,教无定规,最适合自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时间,扎扎实实复习,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如果只能学一是一,势必如《从三到万》中的富家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浅探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