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复习

时间:2022-02-12 03:05:37

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复习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恰当物理情景

物理复习课不仅仅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类,联系和升华的过程,也是一次更加深入的学习过程,创设物理情景是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需要。创设物理情景,对修正过去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比普通的例题讲解、提醒和习题练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会对所学物理概念、定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易错的问题也更容易找到原因,但是复习课中的物理情景创设应注重实效,简洁明了,所以物理情景的创设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现在我就物理复习中的两个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电学复习案例:直观感受建立电学概念

在电学复习中,我发现学生对电路中的灯泡发光亮度是由谁来决定的,总是很困惑,有的认为亮度由电流决定,有的认为是由电压决定,就是不去考虑实际电功率,所以造成这类选择题和填空题失分严重。

这种现象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电流、电压概念相对直观,学生已经多次测量过,印象深刻,最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而实际电功率对学生来讲就很抽象,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很模糊,很难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联想。我通过创设两个小灯泡的串联电路实验和家庭照明电路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规格完全相同的两只灯泡串联时的亮度,问学生“两灯亮度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接着又问:“流过两灯的电流是否相同?”学生回答:“因为是串联电路所以流过每只灯的电流相同”再问:“两灯亮度相同是因为两灯电流相同吗?”让学生猜想,学生可能会说是或不是,这时我把其中一只灯泡换成另一规格的灯(额定功率不同)继续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两灯亮度不一样了,我又问:“现在流过这两只灯的电流相同吗?”学生会说:“相同”,于是我指出,串联电路中流过两只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但灯的亮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显然灯的亮度不可能只由电流决定。

那么灯的亮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又引导学生用电流表测出上述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L1、L2两端的电压,学生发现两只灯的电压不同,我让学生计算两只灯的实际电功率,结果学生发现比较亮的灯的实际功率大,比较暗的灯的实际功率小,所以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灯的亮度,是由灯的实际电功率大小决定的。

接着我展示家用照明电路挂图,指出家庭照明电路各用电器是相互并联的,用电器工作时两端的电压均是220V,提出问题:“你家客厅100W的灯泡和卫生间15W的灯泡谁更亮?”学生回答:“100W的更亮”,这个现象说明电压相同,但灯的亮度不同,说明灯的亮度也不能只由电压决定,也是由电功率决定。于是得出结论,无论在串联还是并联电路中,灯的亮度,都是由实际电功率大小决定的,同时指出要用电流或电压来比较灯的亮度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为电功率的大小正好等于电流与电压的乘积,那么在串联电路中,由于电流相同谁的电压越大,当然电功率也越大,灯也越亮;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压相同谁的电流越大,当然电功率也越大,灯也越亮,如果电路连接情况不明就只能用比较实际电功率大小的方法来判断灯的亮度。

第一个物理情景的创设是要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观和触觉感观去直接感受事件,通过认知规律中的感知运动来建立概念,而第二个情景创设则是利用语言唤起了学生对过去感知过的物理现象的回忆,通过认知规律中的前运算来建立概念。

三、力学复习案例:运用生活用品创设物理情景

力学中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是摩擦力问题,表现为不做类型分析,方向判定错误,看到摩擦力问题就只能联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想不到用二力平衡间接求出摩擦力大小,而其中对静摩擦力的掌握最为欠缺。

根据这种情况,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复习,用手把黑板擦按压在黑板上,如图所示,我把按压的手松一下,学生会看到板擦向下滑动,我再用力按住黑板擦使之保持静止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静止在黑板竖直面上的板擦,虽然处于静止状态,只要我松动按压板擦的手,它就会向下坠落,所以它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它受到的静摩擦力f是竖直向上的,同时黑板擦还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的作用,由于物体静止处于平衡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所以f=G,因为知道G的大小,(G很容易用测力计测出),所以就知道了静摩擦力f的大小,这是间接测量的思想,我问学生:“如果我的手按压黑板擦的力增大,静摩擦力f是否会改变?”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会变大,有的说不变,于是引导学生分析,因为这时竖直方向上,两个力f和G仍是平衡力,所以静摩擦力f的大小不变仍等于G。

接着我又用力F沿水平方向向右推讲桌,但没有推动,引导学生分析,讲桌有向右运动趋势,所以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f,如图所示,由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由牛顿第一定律知两个力F与f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f。提出问题:“假如我用10N的力去推课桌,但没有推动,问静摩擦力f是多少?”,学生回答:“是10N”。接着又问:“如果我改用F=20N的力去推,但仍没有推动,静摩擦力f又是多少?”,学生回答:“20N”,通过上述两个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要知道静摩擦力的方向首先要搞清楚物体的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零至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求出它的大小的方法是利用二力平衡的间接测量法,而不会再犯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去计算静摩擦力的错误。

这样的场景创设,有利于学生通过认知规律中的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建立物理概念认知物理变化的规律。对物理复习中的难点、易错点有比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J.皮亚杰 B.英海尔德著.《儿童心理学》. 商务印书馆

[2] 尤永清.《新课程典型案例与点评》初中物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明德,(1963.9~),男,工作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变式教学升华数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