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探讨

时间:2022-04-22 04:42:55

稳定性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探讨

【摘要】稳定性是保证药物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最基本要求。对于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容易降解编织的药物会极大程度上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制药过程中,确保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效保证药物的稳定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稳定性药物制剂的几种方法。

【关键字】稳定性;药物制剂;制备方法

0.引言

稳定性药物主要是指药物在制备、储存到使用等流程中保持的稳定性,是临床上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标准。稳定性不强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降解变质,一旦服用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纳米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制造、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了多种特异性和高效性。因此,利用纳米技术能够生产出稳定性强、效率高的药物制剂。目前,常用的纳米粒制备方法主要是化学合成法、机械粉碎法以及物理分散法。

1.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乳化聚合法和微乳液法。其中乳化聚合主要是指利用表面活性剂将两种不相容的溶剂进行溶解并形成微乳液,在溶液中单体经过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等过程中后形成纳米粒。陈宏杰等[1]利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除了口服胰岛素毫微球、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等,将药物分别放置在室温环境、冰箱内,对其外观、纳米粒形态、再分散性进行观察,发现各项指标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利用乳化聚合法制作的药物制剂稳定性很强。

微乳是一种由脂质、水、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粗恶等混合组成溶液,利用微乳液法制备药物的方法主要是高温加热水、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使其达到脂质的温度,并通过不断搅拌加入到脂质的熔融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继续搅拌即可获得热力学稳定的微乳制剂。

2.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法主要是指采用特定机械粉碎物质使其成为纳米粒子。目前常用的机械粉碎法包括超临界流体-液膜超声技术、气流粉碎技术以及高压均质法-气穴爆破法等。采用球磨机持续研磨24h,可以制备出直径为50nm的四君子汤纳米药剂,试验表明,将该纳米制剂作用于肠道微生态失调的白鼠所得到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2]。由此可见,纳米药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活性均较强,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压均质法-气穴爆破法主要是指在高压作用下用高压均质设备将表面活性剂溶液挤压出直径为25um的缝隙,这样就会使空隙中的动力压强瞬间增大,而其静压则相对减小,在常温下会剧烈沸腾,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和爆裂会进一步粉碎药物微粉。如此反复进行20次左右循环即可得到直径为100nm、固体含量为20%的纳米制剂。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克霉唑脂质纳米粒通过离心沉降试验发现其稳定性非常好。

3.物理分解法

当前,药剂生产中常用的物理分解法包括溶剂扩散法、高压乳化法、逆向蒸发法、双乳法、乳化-溶剂挥发法等。

高压乳化法主要是在高压作用下推动液体使其通过窄缝,短距离内流体高速运转,并利用十分高的剪切力将颗粒撕开至微米大小。试验表明[3],用高压乳化法制作的醋酸曲安奈德纳米脂质体作用于人体,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从皮肤中透过的量,从而使其滞留在皮肤中的量显著增加,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

乳化-溶剂挥发法。以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乳酸共聚物微球(ROP-PLGA-MS)的制备为例,制作前,首先将ROP溶解在水中,用二氯甲烷溶解乳化剂与PLGA并作为有机相,倒入已经制备好的ROP水溶解液,用高速分散均质机进行高速搅拌至其形成乳状,将其慢慢滴加到含有稳定剂PVA外水相中,在常温下持续搅拌2h逐渐挥发,再用蒸馏水离心洗涤,在冷冻干燥的环境下保持48h,所制备出的纳米粒子直径均匀,可长时间有效释放,具有极强的稳定性[4]。

逆向蒸发法。这一方法制作纳米粒子的流程是将磷脂等膜材溶解在有机溶剂当中,利用超声波持续照射至形成性状稳定的W/O性乳状液,减压后蒸发将其中的有机溶剂去除,在将未包入的药物去除,即可得到纳米粒子。刘春平等[5]利用逆向蒸发法制备出氟尿嘧啶脂质体,经观察和试验,这种药物平均直径为282nm,平均包封率为75.5%,且药物外观平整圆润。利用相同方法制备的鱼腥草挥发油纳米脂质体平均直径则更小,仅有96nm,包封率则达到了99%以上。将该药物对小鼠静脉注射后所产生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此外对小鼠的肺部靶向效果也十分显著。

溶剂蒸发法。通常是将药物和聚合物的有机溶液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性状稳定的乳液,在高温高压下连续搅拌,并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蒸发即可得到直径微小的纳米粒子。

4.总结

总之,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利用此技术可以大规模、高效率、自动化生产,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生产成本,且能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生产中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我国采用的纳米技术和理论知识尚不够完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制备稳定性药物制剂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宏杰.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8):749-750.

[2]戴雅芳.浅析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J].时代教育,2013,21(06):217-219.

[3]杨涛,吕扬,杜冠华.影响仿制药物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0,19(07):1446-1450.

[4] 冯桂芬;李引乾;姜成.吡喹酮-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J].西北农业学报,2012,3 (04):333-334.

[5] 刘春平;李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吉法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J].中国药师,2012,89(11):156-158.

上一篇: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患者的SICU护理观察 下一篇:儿科疼痛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