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中的课堂教学

时间:2022-04-22 03:32:52

浅谈美术教育中的课堂教学

摘要:美术教育应以富趣味性及知识的广泛性作为教学的宗旨,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放宽学生作业的条件范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能拥有一片施展才华、丰富想象的缤纷天地。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方法 技巧

引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句话同时 也印证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它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美育教育

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作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启蒙者、美术学习的合作者、美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不是让学生们依葫芦画瓢,将看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纸上,而是给他们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鼓舞孩子们去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积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主动自觉性、积极参与性,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书画学习中、形成美术基本的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从而对生活充满的信心和希望。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教学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究其原因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可以添加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用发散性思维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师,要在写生中、动手中、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美术课堂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美术新课标》中提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是落实人文教育的根本保障。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的状态。

四、美术教育中的生活美术教育

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带给学生有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地活动所能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如图书材料、音响材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等。

五、美术课堂教育中的教育评价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于儿童美术作品不能用“对不对”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问题:儿童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绘画作品往往充满奇思妙想和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和现实生活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和科学错误,比如“太阳和月亮手拉手”“小朋友在天空像鸟一样自由飞翔”“人的身子长出了动物的脑袋”等等。对于学生这样的作品,有些家长回去看过后,就说:“这是什么啊?你看你画的画,一点不符合生活实际啊,哪的人长出了动物的脑袋?山为什么是紫色的?”这一些成年人认为非常科学的论断,结果往往就限制了学生头脑中自由想象的空间,思维模式日益僵化。然而,在美术教育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知识不足、经验不丰富、理解力差等因素。只要能在作品中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论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今后绘画的风格、兴趣培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影响都是深远的。

(二)不能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长和我交流,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往往就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学生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认为这种评价太片面、太主观了。孩子对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知识技能也没有成年人高,但是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着成人无法比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于这些作品的评价,更应该注重作品的内涵,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孩子的情感世界。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技法,不能用简单的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依据,否则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画出来的东西非常写实,但是长此以往,可能培养的结果单纯就是培养了一个画匠而不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艺术天才。

(三)不能以喜不喜欢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有对于美的事物的见解和主张,不能简单地成为老师的复制品。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老师来说,我所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之多,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观都培养的和我一样,那么世界上岂不是多了成千上万个相同的“我”了吗?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要充分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等级不要分得太清楚,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向更高的艺术殿堂发展。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美术成长的记录袋,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看到这种结果我发现作为老师来说,我简单的评价可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每一个进步的过程和不足,我通过建立美术成长记录袋来进行记录。它包括学生学习时间、学生每一次的成长进步、学生作品反映出的个性特征和不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果、师生互评结果,既有测试性评价更有非测试性评价。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真正体现学生成长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作业批改中评语的运用 下一篇:创设愉悦的情境,促进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