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以“美”吸引学生

时间:2022-04-22 03:15:52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以“美”吸引学生

摘 要 在中等职业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要以“美”来吸引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美学教育——美育。笔者从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以“美”吸引学生,融美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以“美”吸引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导学生感受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自我实现欲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大。中职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能够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及艺术等形式感受生活的美,并对它产生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爱不是抽象的,它能让学生保持情感上的愉悦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主动将丰富而充实的心理渗透到生活中去,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认识其间蕴含的审美理想,对其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追求审美趣味的高尚性、文雅性和纯洁性,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1.1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学习散文《长江三峡》,要让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瑰丽景色,就必须抓住三峡山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和三峡的各自特点——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又如学习诗歌《山居秋暝》,要让学生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实际上就是一幅生活美景。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看,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很自然就让人体会到,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情之美。这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使人感到陶醉忘我。

1.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作品的意境美

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那种“言不尽而意有余”的思想意境,借助想象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学习诗歌《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但这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想象力来体会作品的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还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这种美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

1.3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性灵情致感受美

一座无声无息的寻常屋舍,在有情有义的文人学士栖居过后,往往再也不可能是默默无闻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为透过其作品,人们总是能够窥知其间所附丽着的性灵情致。学习梁实秋的《雅舍》,不难发现,雅舍外观并不美,也不雅。这是蜀地一栋常见的用砖柱撑顶、竹篦泥墙、黑瓦盖成的普通平屋,寒风骤雨往往能从没有玻璃的窗洞中呼啸直入。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在作者看来这是“雅”的,“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文眼),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美学观。正是由于个性,大千世界才显得五光十色,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个性是具有明显特殊的特征。唯其明显的特殊,人才会产生惊奇、新鲜的愉悦,从而感到美。

1.4 引导学生通过“悟神”体会愉悦性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是主体,主体欣赏、观察审美对象有明显的自由性,人在这种自由中就能收获美的愉悦。

2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知美

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课前精心制作课件,通过课件的精美画面和恰当的配音,使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学习诗歌《归园田居》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山水园田画面,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画入境,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感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 激发学生用文字创造生活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教学中可经常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或写写某一个场面或一段景色,锻炼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表达能力。如教学《雁荡山》,就可以要求学生练习口头作文,把文中雁荡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述出来,许多同学把平日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体验融合到描述中,讲得头头是道,栩栩如生,使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中职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启发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形象美、情感美。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以“美”吸引学生,不仅让语文课变得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充满情趣和美感,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造就时代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瑞平.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反思[J].甘肃教育,2001.

[2] 丁广丰.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中国教研交流,2007(3).

[3] 江苏电教馆编著.现代教学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4]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 下一篇:系统论视角下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