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近些,再近些

时间:2022-04-22 09:24:33

语文课,近些,再近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经过几轮教改,我们的语文教材一再改版,今天学生手中的充满油墨香味的这本语文书确实可爱多了。诗歌增加了,美文增加了,许多古板过时的篇目不见了。应该说,新教材从选文角度改变了语文与学生的疏离关系。

但是,语文课不可能仅仅同为教材的改变而真正地为学生所爱。教师才是真正感化学生热爱语文课的根本因素。再美的文章,一经教师枯燥而繁琐的分析,就会面目变得可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做出努力走近学生了。

而事实情况是:由于教师年龄与学生存在差距,其思想、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疏离,对学生因为特定时代、环境、传媒、思潮而形成的精神特征不理解且不屑于理解。不少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忙于教学或为生活所迫,很少读书,脑中只有自己读大学中文系时残留的一些或过时或模糊的知识,更多的教师埋头教学,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学生在读什么,爱读什么。一些获奖的文学名著如阿来的《尘埃落定》、张平的《抉择》,学生争相传阅,而教师却无暇关心。对于中学生非常喜欢的读物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韩寒的《三重门》更是茫然不知。此外,作为在电视机几前长大的一代,中学生爱看电视剧,而此类电视剧多因艺术制造的粗糙,常为教师不屑,一些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许多教师听也没听过。不少学生觉得语文课仍然不够亲近,仍然严肃,仍然可敬而不可爱。语文课上,教师凭借其基本功,无非是弹唱多年的老调,孔子啦,孟子啦,鲁迅啦,茅盾啦,《水浒》啦,《三国》啦,巴尔扎克啦,高尔基啦,等等。这些知识学生并非无兴趣,但是,总是“言必称鲁迅”,难以使语文课真正变得可亲可爱起来。

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喜欢的,非常熟悉的读物中的材料,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初中教材中的《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沈得潜说:“苍凉迷茫,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至也。”但是,隔着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高中第五册教材中有《孔雀东南飞》一文。诗结尾写“两家求合葬”,墓地上松柏,梧桐“叶叶相交通”;树上有双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这是这诗的精彩之笔,其浪漫主义的光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不仅可以援引《罗蜜欧与朱丽叶》的结尾,舒婷的《致橡树》中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更可以让学生欣赏他们非常热爱并喜欢小提琴《梁祝》,品位音乐语言中梁祝二人“化蝶双飞”的浪漫意境和感人情感,藉此理解焦刘二人”化鸟相鸣”的意境。

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描写祥林嫂悲剧的结局――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把悲喜置于一处,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援引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材的小女孩》作类比,“她已经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做着暖和的梦活活冻死”;像这种对比手法的使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红楼梦》中的宝玉娶亲,荣国府宫灯花轿,潇湘馆无限凄凉,学生还会联想到古诗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中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联想的风筝在飞翔,对课文的理解在加深。

此外,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个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位电影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无不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之功用。

值得重视的是,我们面对的中学生是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类生存的大背景――电视传媒对人们冲击。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愈来愈大。人们更愿看电视新闻而非报纸,常常先有电视剧火爆,才有该作品的畅销。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幸运52”、“欢乐总动员”“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以其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学生喜欢。

我们需要一场语文课的革命,以与网络时代的学生需求相适应。

语文课需要综艺化的形式,或者引进传媒综艺化、娱乐化的新机制。抢答、竟猜、采访与接受采访、话题讨论、辩论赛,等等,学生喜欢的综艺形式可以在课堂上大胆采用,这些可以促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还可以尝试把语文课放在电子教室上,围绕一个课题或一个话题,由学生上网搜寻信息,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者写成小论文。这种授课形式学生不仅主动积极,很感兴趣;而且能把某一个问题搞深搞透。面对不同意见,学生积极思维,有鉴别,有吸收,有摒弃。所有这些,是传统语文课无法达到的境界。

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现代社会传媒的迅猛发展既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惑,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创新和改革的机遇,如果一味地排斥传媒的介入,反而妨碍语文课与当下生活、与中学生实际的接轨,如果我们有机地吸收其精华,就会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内涵,就会使我们的语文课不仅有新的内容,更有新的形式,使语文课真正走近学生,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使语文教学在新世纪重放光彩。

上一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职业教育与“工业贵州”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