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4-22 05:32:09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摘要】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与向往,古往今来,多少名篇佳句,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趣,发现美的习惯,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美育的目的主要是“陶养感情”。语文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

【关键词】美育审美情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37-02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以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教师为再现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也就是一种激情。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以及与语文教学的相互关系

所谓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贯穿于审美过程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当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首先引起的是一种情绪或情感上的激动,或表现为喜悦、欢欣,或表现为悲哀、伤感,或表现为愤怒、恐惧。这些喜怒哀乐的情感并不是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所引发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类型的情感,即审美情感。现代美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

语文学科是学生直接接受美育的典型课程,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审美和体会情感这一点上,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审美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这是由语言材料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决定的。就听、说的内部语言来说,语文是思维的符号、工具和物质外壳;就说、写的外部语言而言,语文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就语文内部而言,语文学科又充满着思想精神,充满着意趣倾向和审美情感。它是语言形式的应用实践性和语言内容的审美教育性的高度统一体,学生在接受其外部语言形式时,必然要同时接受其内部的审美情感教育。其次,语文教学是培养审美情感的优选途径。语文教学与数学、政治等学科相比,更有利于审美情感教育,所以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情感,语文教学中必然始终伴随着弥漫着审美情感。

二、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探究与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文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让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及美育的目标。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

[5]熙.《熙文集第四卷:语文教学与研究》.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怎样使小学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 下一篇:国内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