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金融主体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时间:2022-04-22 05:22:23

农产品物流金融主体的风险与收益分析

摘要:收益与风险是相对应的,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产生的收益进行合理分配的前提便是物流金融主体在业务操作中承担的风险大小程度。本文认为,根据各主体面临的风险内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次,农户的风险最小。从收益内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收益都能作为待分配收益,而只有供应链增值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作为利益分配的客体。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收益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设计研究(编号:2016-qn-111);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设计(编号:15009)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具体运营模式有融通仓、保兑仓和订单融资等形式,在这些模式中商业银行、农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因此也是利益分配的主要参与者。

一、农产品物流金融主体的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故意违约或无力履约而导致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风险。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客观信用风险,还包括主观信用风险。客观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企业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客观变化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主观信用风险是指非对称信息下,借款人主观故意违约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不仅需要评估融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单方面各自独立违约的主观信用风险或客观信用风险,更需要关注融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欺诈而导致商业银行利益损失的联合违约风险。

2.法律风险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实践尚未全面开展,在农产品领域实施物流金融模式的经验更是不足,因此商业银行在农村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中,存在着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或监管部门授予的交易权利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鉴于农村中小企业和由分散农户组织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性质更难评估和确定,关于合同条款规定和质物所有权问题的纠纷就更容易发生。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允许物流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规定,也让商业银行在选择物流金融运营的具体模式时要注意操作,以免与国家法律规定相悖。

3.技术风险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虽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近几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是很多具有肥沃土壤且产出较丰富的农产品种植地都处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交通的发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现代化水平,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业务不畅。这些客观条件不足造成的运营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4.质押物L险

质押物风险包括质押物本身选择和对质押物监管的风险。在农村物流金融中,对质押物选择和监管的风险比在工商业产品领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相关风险更加典型和突出。在质押物选择方面,因为农产品的特殊性,在选择相应的质押物时是选择大米、大豆等生产期和保质期相对较长的农作物产品,还是选择瓜果、蔬菜一类对保鲜要求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很重要的。相应的质押物选择直接影响到对质押物监管方面的风险,不同品种和特征的农产品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农产品的出入库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的损失风险。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1.信用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因为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而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在存货质押模式和订单融资模式的运营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当农户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中介,连接了农户与商业银行,自身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尤其是在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营模式中的信用担保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是承担了商业银行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把商业银行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完全转嫁成了自身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就相当于承担了商业银行所应当承担的关于农户可能违约的信用风险。

2.法律与合同风险

在物流金融模式的操作流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先与农户签订关于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的相关具体事宜,然后经商业银行审核后,商业银行、农户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才签订关于物流金融整体运作过程的合同条约。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的农户时面临着因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实践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法律风险。同时,在物流金融服务中,银行是资金的实际供给者,因而常常处于强势的地位。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的合同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过多的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争取客户而被动地接受。在具体项目的操作过程中,一旦触及这些条款,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承担损失,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合同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或者业务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可能产生的影响整个物流金融业务流程运作的风险。因为质押物是农产品这一比较特殊的产品,其抽查、盘点和评估的难度会比较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4.质押物风险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讲,质押物的品种选择、储存保管等对其都有直接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质押物品的选取标准之一是物品质量稳定、容易储藏保管,而农产品在这一点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很具有挑战性。对农产品缺乏明确的计量方法、验收标准会导致质物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标准,或者在仓储保管过程中作为质物的农产品的质量极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质物的实际价值不能达到质物的账面价值,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要对此承担责任。

(三)农户面临的风险

从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流程来看,农户在整个系统中是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的,当发生融资需求时需要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申请,有进入物流金融系统的需求时需要与物流企业建立联系。同时,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农户也是相对利益受益最大的一方。一方面解决了其融资难的问题,使得商业银行更乐意向其贷款,另一方面与物流企业的稳定合作能够降低其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同时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合作能够减少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价值损耗。但是,农户参与物流金融系统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典型的风险便是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作为质物的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是一种对三方利益都有重大影响的风险类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质物价格的波动影响着质押物的变现价值,农产品因时鲜性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就更明显,当农户因农产品价格下降无法按履约规定还款时,这一风险便体现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客观信用风险上;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农产品价格变动,遭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户自身。当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和物流企业服务收入时,农户便被拉进了物流金融服务的“黑名单”,这对本来融资难的客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农产品物流金融主体的收益分析

农产品物流金融各主体的收益与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效益时分不开的,物流金融的整体运营效益,是物流金融业务运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有效价值,即一定量的物流金融服务的投入所产生的符合需要的物流金融运营成果(产出)。我们将物流金融产生的总体效益定义为如下:总体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贷款利息收入+为物流企业理财收入+物流服务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社会效益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户、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中各有所得,且收益中有可以量化的有形资金收益,也有非量化的无形收益;有使收入增加的绝对收益,也有使成本降低、风险弱化的相对收益。

(一)经济效益

1.货币上可衡量的收入

在经济效益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贷款利息收入是指银行通过物流金融业务贷款给农户所收到的资金使用费,为物流企业理财收入是指银行为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投入使用以及循环流动的资金进行管理增值而收取的服务费,物流服务费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运输储藏等物流服务收入,农产品销售收入就是农产品进入供应链末端达到最终客户手中而得到的收入。这些收入都有明确的提供对象和服务对象,实现的主体和内容都是很明确的,而且很容易用货币衡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收入即使在提供服务的各方均不参加到物流金融业务中来时,它们仍然可以提供这种服务而得到收入,因为它们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而且受国家法律规定的限制,提供的服务是其他方没有资格或是没有能力提供的。因此,这几种收入类型都应该有针对性地直接归集到提供服务的主体上,而不纳入待分配利益的范围中去。

2.供应链增值效益

再来看后半部分的供应链增值效益。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是指在物流金融模式中,因为联盟的形成和业务的运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而使联盟中各方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受益,包括提供的以传统业务为基础但又不同于传统业务的附加服务所产生的附加价值。从前面对物流金融所下的定义可以知道,物流金融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在分析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的运行流程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物流金融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依托并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增值,这一增值分别体现在物流的增值、资金流的增值和信息流的增值。而这些增值是在而且仅在农户、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共同参与到物流金融业务中才会产生的,缺少联盟中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很明显,总收益中属于供应链增值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的是属于联盟中三方共有的,是属于待分配的内容的。而参与农村物流金融所产生的农产品供应链增值对不同主体来说又各有其表现形式。

我们以下面的框架来展示农产品供应链增值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二)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金融缓解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扩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领域,具有研究价值。它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价值损失。在农户的融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将得到较大的动力,对我国实现新r村建设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因为社会效益的衡量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将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存在很多的困难,我们在这里将政府就物流金融模式运行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衡量社会效益的一个尺度,并将其具体量化为政府对各主体所进行的政策优惠与补贴而加入到各主体可衡量并可归集到具体对象上的收益。我们在这里假设政府的政策优惠或是补贴并不是以明确的货币金额而发放给特定的每一个对象,因此这一部分的社会效益也应该纳入到待分配利益的范围之中。

综上所述,农村物流金融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客体,也就是待分配的利益范围和种类是:待分配利益=农产品供应链增值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向阳.供应链管理中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11):94-97.

[2]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20-25.

上一篇:浅析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