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典诗词

时间:2022-04-21 12:28:39

品味古典诗词

摘要: 随着语文教材的改革,古代诗词大量的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铸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教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3-01

随着语文教材的改革,古代诗词大量的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铸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那么,怎样去品味诗词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要把握诗歌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郑燮的《竹石》时,我诱导学生要学习竹石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并向学生印发了《说“吃苦”》这篇文章,告诫他们“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列举了经过艰苦磨练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渗透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归结出“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启发他们要为振兴中华自觉接受磨练。在实践中我感受到: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沟通心灵的对话、实现人文精神积淀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生命实践的新方式。

二 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三 领略诗词中的美景。

诗词中之景,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它铸就了诗人的灵性和艺术创造才能,其美比起现实之美更集中、更突出,因而也往往更令人心旷神怡。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境界,气势和色彩,远非实际的庐山瀑布可比。

诗词中之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苏轼说,“江山如画,诗词中之景,就是画中的“江山”,它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表现壮美的,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表现秀美的,如李白的“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表现幽静美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色调而言,有的明丽,有的迷蒙。

四 意境想象

诗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 品味诗词中的形神美

所谓“形”,即审美客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所谓“神”,即审美对象的精神、气韵。咏物之诗词,或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神兼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以形写神犹如绘画中的“写实”,即抓住审美客体的外部特征,“把那特性,或者至少把对象的重要性质,尽力表现得鲜明得势”,做到描写的形似,而后则由形似达于神似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真景逼而神境生”。例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诗人先写花叶,次写花冠,再心花心,三句三个镜头。第三句,“花心愁欲断”,特写放大,景中含情。结句进一步表达了怨春之意、惜花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形神俱佳。

2.以神写形是又一种表现形式。以神写形重在“神”,突出诗人的主观意趣。诗人在求神似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形”的存在,而且其形不可移易,犹如绘画中的“写意”一般。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在端合在理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人没有着意描画白莲素雅纯洁的色彩,更没有对其形状进行工笔描绘,而是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于若即若离的空际着笔,虽然侧重写花给予人的感受、联想、但白莲之形貌风骨却在“月晓风清”的意境里若隐若现,栩栩如生,难怪沈德潜誉之为“取神之作”。

上一篇:浅谈社会、酒店和院校的培训体系比较 下一篇:品读感悟 让语文课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