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04-21 06:15:30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让焊接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更好地完成技术工作一直是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焊接技术专业的发展过程及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体系,分析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IWE培训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论证了该校开展培训IWE的可行性,介绍了该校开展IWE培训的情况,提出了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焊接专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IWE 职业资格认证 培养模式 改革

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公司对国外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其执行的标准要求不同于国标,因此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国际职业资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焊接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革,逐步走向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为特色的方向。国际焊接工程师(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简称IWE)认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在大学焊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与资格认证,可以促进学生对焊接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尽快与国际工程标准接轨,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迅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焊接专业人才。本文主要讨论我校焊接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并分析我校近期进行的IWE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的成果。

一、我校焊接专业的发展

我国焊接专业(本科)始建于1952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随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交通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焊接专业。至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时,我国设立焊接专业的高等学校有17所。截止2010年在招生过程中以焊接方向或焊接专业招生的院校有12家,其他院校的焊接方向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招生。

我校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始建于1981年,本科专业招生始于1986年,1999年更改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仍然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2011年7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1998年以焊接为主要方向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校焊接方向毕业生为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以及石油化工装备的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了不间断的技术支持。经过30年的积淀,我校焊接方向在石油、石化行业获得了高度认可,尤其在“西气东输”等国家级大型建设项目及国有大型石油机械、石油炼化企业中,我校焊接专业毕业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焊接工艺及设备开始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再到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我校焊接方向毕业生的数量从30人/年逐步扩展180人/年。原来毕业生大多数在石油石化行业内部就业,随着培养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渐从石油石化行业主战场分化到其他行业。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成了学科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焊接方向课程体系与IWE培训体系

我校焊接方向主修课程有10门,共计544学时(如表1所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材料成型的测量与控制、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科学基础,共计352学时。专业课程包括焊接原理、弧焊电源、焊接工程基础、焊接检验,共计192学时。

本科教学的优势是为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的分析,同时对实践教学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有生产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但总体上学生的实践及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所掌握知识缺乏实质性融合,不利于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

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 CANB)在1999年获得国际焊接学会( IIW )的正式授权,2001年开始在我国实行国际统一的焊接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作为中国唯一授权培训机构,为使我国焊接技术人员与世界接轨,具备国际认可的水平和资格,依据CANB和IWE 培训规程,借鉴了德国焊接学会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制定了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大纲,承担了IWE培训工作。其主要课程(如表2所示)体系的核心是焊接方法与工程应用,直接涉及操作实践和工程应用的课程有118学时,在焊接方法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焊接、焊接结构与设计中重点内容为工程应用与相关标准,弥补了本科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三、IWE培训的可行性

IWE培训是本科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职业培训,在学校实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知识体系的结合、培训时间的条件、实践环节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

1.知识体系的条件

从以上关于本科知识体系和IWE培训知识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基本知识构架是一致的,关于焊接技术的专业课程都包括了焊接方法与设备模块、材料及其焊接性模块、焊接结构模块。本科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有能力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学习和培训。在培训中学生应该注重的是工程应用及实践环节的锻炼。

2.培训时间的条件

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需要具有一定的焊接相关理论基础,且采用集中授课方式(总学时306学时,时间约40天)。所以培训时间既要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又不能在时间上与之冲突。而在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的第七、八学期,学生校内课程远少于基础课教育阶段,学业负担较轻,大多数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学校培养方案外的知识。所以在专业课授课结束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即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安排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是可行的。

3.培训师资条件

我校焊接方向的教学团队具有15名专职教师,其中5名教授、2名副教授、8名讲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目前已有4名教师取得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1名教师取得国际焊接培训技师资格,满足CANB关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师资要求。

4.实践环节的硬件条件

我校建立了IWE培训实训基地,配备了焊条电弧焊、埋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电阻焊、摩擦焊、气焊、切割、喷涂等焊接、切割、喷涂等设备,设备数量及规格可满足IWE培训实践环节的要求。

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一般工科院校,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等,都面临着强化工程教育、加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高校培养IWE工程师是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开展焊接工程师培训,可以尽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能更快进入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能够独立开展技术工作,满足企业需求。

IWE培训与本科教学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模式,毕业生可以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前提下,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对学生的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IWE认证项目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开始在校大学生IWE培训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中地区。截止2008年底共举办在校生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34期,1056名在校生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参加培训的学校数量越多,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就业造成的冲击越大,所以为了与国内同专业毕业生保持一致的学术和工程应用水平,我校很有必要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实现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参加培训的学生组成发生着变化,不仅本科生积极参加IWE培训,而且越来越多的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参加IWE课程的学习。2006年吉林大学材料学院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学员中60%为硕士、博士研究生。

IWE是ISO体系企业认证的必备人员条件,对企业的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钢结构、轨道车辆、电站锅炉、核设施等行业有非常广泛的空间,另外在一些涉外的工程建设项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认证条件,石油石化行业对IWE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随着企业对国际焊接工程师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在校生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递增。从开展IWE培训的各学校统计结果看,取得IWE 证书的学生可以达到100%的就业率,而且为二次就业情况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校在2011年初进行了西北地区首次在校大学生的IWE培训,引起许多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对我校获得IWE资格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培训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有参加IWE培训的学生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通过此次IWE培训工作的过程、成果及与其他院校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上进心。推动IWE及其他职业培训的进行,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是学科体系改革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的工作。

综上所述,为适应企业对国际化、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对在校生进行IWE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了焊接方向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焊接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证明开展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是可行的,学生在培训中获得了更多的动力,对其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林,闫久春,加入WTO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2004(9):13-15

[2]钱强.国际资质焊接人员培训规程及实施[J].焊接,2004(9):33-36

[3]陈少平,王文先,孟庆森,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3):14-16

[4]李桂中,元哲石,孙大谦.构建国际高级焊接技术人才的培训平台[J],焊接,2006(7):53-54

[5]常凤华,张岩.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与高校工程化人才的培养[J].电焊机,2009,39(3):14-16

上一篇: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探讨 下一篇:老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企业发展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