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10:32:59

焊接专业

焊接专业范文第1篇

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一直以来是职业院校始终贯彻的指导思想,也是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训练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分科教学、单科独进,理实分家”的模式,不可避免的造成理论和实训教学之间的脱节,难以保证技能教学的主导地位。实训课程往往只是形式,是理论课的附属,达不到真正的目的和要求。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理论学习的目标直接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技术等级要求,以焊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焊接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焊接专业基础知识、焊接专业知识和相关焊接工艺知识),按照焊接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焊接理论教学和焊接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是同步进行的。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手脑并用,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先讲授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以从实训实践操作开始,先接受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同时还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就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上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每位学生对每个模块课题的操作水平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气保焊操作水平高而焊接电弧焊差,有的学生焊条电弧焊操作水平高而气保焊差。实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来灵活调整模块学习的时间,集中时间和精力,强化弱项。同时开设的课题有几个,学生在工位观察学习的机会多,实训时与其他学生比较也会产生紧迫感。操作能力强、领悟快的学生可提前选修其他实训模块,对于学习散漫的同学也可起到鞭策作用,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焊接实训教学模块的建立

焊接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体系,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不断积累,需要在实训教学中不断反馈更新,不断探索、创新。

2.1确定模块。将不同的焊接实训课题分成一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设立小模块,以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选择。

2.2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根据模块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2.3每个模块能力目标的设立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可适当设置高目标模块,以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4注意模块的更新,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淘汰旧的不实用的模块,创建新的模块,实训模块使学生掌握实用可行的技能。

3焊接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问题

模块化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教学理念更新、知识能力更新、教学方法更新”的新要求。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需要理论精、操作熟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传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还能及时解决现场随时出现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既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又能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

建设一支这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逐渐形成。对于原来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师,要求进入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多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对于原来的实训指导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教材和教学理论,进一步掌握这种教学方法,最终都能成为优秀的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师。

3.1校内交流式培训。即通过制定阅读书目并开展交流讲座、辅导讲座、观摩听课的方式,大力开展培训,主要是转变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方法。

3.2脱产上岗式培训。即暂停校内教学任务,将教师送往相应的工作岗位见习,主要是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能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

3.3带队实习式培训。学生进工厂上岗实习时,安排带队教师同往,既负责实习生管理,又随实习生接触实际工作,强化了自身综合素质与操作技能,并将之应用到本院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

4模块化教学与校企合作

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今天,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教师调研、“老生”反馈、企业需求告诉我们:要解决好学生的就业,就必须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践动手能力。我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与南通市多家大中型企业都有“订单式培养”合作,应该利用这样一个契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焊接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的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应该加强与“订单式培养”企业接触、沟通,在新生入学初,请企业派有经验的人事管理人员参与“订单式”新生的面试与考核,与基本符合用人要求的学生签订订单,组建焊接专业“订单”班。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对生产过程、经营管理认真研究,熟悉具体工作岗位对于知识的要求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实训教学模块设置,将实训模块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融入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实训模块内容。在模块化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核,获得相应技能证书。以便学生毕业后就能持证上岗,增加就业竞争力。

5总结

焊接专业实训实行模块化教学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使实训模块反映企业需求,使学生获得从业技能,培养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的焊接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南通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许志安主编:《焊接实训》.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职业培训与职能鉴定培训网.

摘要:培养大批量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职业院校的焊接专业以培养从事焊接工作的中、高等技术工人为目标,传统的理论授课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要求。本文初步探讨了在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通过模块化教学,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焊接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焊接专业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国际焊接工程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高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焊接专业仍存在教育培养模式系统性差,学生能动性、创新性及综合素质不强等问题,很难适应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焊接人才的要求。研究焊接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目标的焊接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模式,以企业和社会对焊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传统教学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获得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以从本质上突出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焊接专业教学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应是始终坚持的理论主线。

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设置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学科为中心,自成一体,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割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焊接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学习。为适应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应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对课程进行开发,增设工业质量控制、焊接生产管理、焊接成本核算、工程经济分析等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

2. 课程内容改革。讲授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师普遍感觉就是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握好传授理论知识的度,删除和压缩陈旧的、与专业实践技能关系不大的理论内容和课程,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技能培养,授课中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之外的焊接学科的新知识,引进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国内外动态,确保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新颖,理解焊接专业的前沿知识。

3. 教材改革。目前焊接专业使用教材主要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虽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但无法满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焊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相比之下,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因此焊接专业教材建设刻不容缓,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及时性、广泛性和注重性。只有教材和教学配合好,才会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模式改革

1. 授课方式改革: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把工业工程生产中实际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并加以提炼,结合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把零乱的课程知识点穿成一条主线,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研究型学习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国外焊接专业采用“本科生科研计划活动”培训计划,也就是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进行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结束时召开学术研讨会,可以效仿这种方式。

2. 师资改革:目前焊接专业师资方面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是青年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但工厂实践经验少,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内容过于深奥、空洞,学生难于理解;另一方是年长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前沿理论知识缺乏,教学过程中理论内容过时,学生掌握不了新知识。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实践生产经验培训,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青年教师输送到企业锻炼或者把工厂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请到学校辅导青年教师,同时将年长教师选送到相同专业、相同学科的上一级院校进修培训。真正做到焊接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做到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 教学手段改革:引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情境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焊接专业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中涉及焊接设备和焊接操作流程,可以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来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备构造、性能以及焊接操作流程,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把空洞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同时,可利用网络扩展相关焊接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自身知识。

4. 实验课程改革:首先明确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验证,同时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焊接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在实验教学中多开设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

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是国际焊接学会针对焊接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的体系,目的是通过学习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有很大一部分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重叠,因此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可同步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与国际工程标准接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焊接领域最新信息和国际通用标准和规程,掌握行业动态,强化专业知识,并能够持证上岗,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高校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实行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与大学教育相结合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焊接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任务;教学环境;就业能力

焊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工业技术,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轮船制造业以及管道建设等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随着焊接专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焊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对焊接专业的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焊接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不达标,教学设备落后,特别是焊接专业中的实训教学与岗位的需求、学生发展不相配套,严重阻碍了焊接专业的发展。

一、焊接专业实训教学的含义

实训教学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针对焊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训是学校组织焊接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实训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是“实践训练”的简称,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实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备一定的优势,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合格的焊接人才。

二、焊接专业实践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焊接专业的教育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上主要是通过实训课来完成的。焊接专业实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训教学的预期效果。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认为以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学方式落后,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的训练

2.教学操作车间环境太差,部分学生不适应

3.由于实训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成本,但是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所以存在教学设备太过落后、缺乏先进设备的引进等问题

4.实训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分离,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种种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焊接专业教学的效果,下面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措施。

三、关于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高等院校不再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焊接这种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中,如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实训教学的改革更好地适应了高校教育的需求。

1.在焊接实训教学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的课题

在实训中为了培养学生对焊接技能操作的兴趣,在进行基本功及基本技能训练时,要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具体情况布置一些具体任务,使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对自己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在操作中的缺失,而且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

例如,学习“板平对接”的课题时,先进行板状试件的基本练习,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应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工作任务,例如给学生布置摆放支架和机床接油盘等实际生产任务。

2.在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建立“工学结合,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焊接专业在实训中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存在一视同仁的情况,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工学结合,练做一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得到有效巩固,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改善焊接实训的教学环境,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当前焊接车间的环境条件太差,学生一开始很难适应车间中的环境,更不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当前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先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中,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实训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可以更好地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的需求来培养焊接人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岗位就业中不存在障碍,也具备了更好的就业能力,达到了实训的预期效果。

4.实训中要以就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焊接专业中对人才的培养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就业岗位对焊接人才的需要,所以焊接专业的实训应以就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为我国建设行业培养一批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焊接技能的人才,从而使焊接行业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焊接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技术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政府对技术人才的扶植政策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也为焊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焊接专业的实训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适应广大师生的需求和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焊接人才。

参考文献:

焊接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焊接专业;实训设备;配置

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技能教学设备的配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焊接电源的种类非常庞杂,配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般说来要考虑下列因素:所购置的设备首先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这里包含数量和功能两个方面,也就是要够用。二是从教学和设备管理上考虑要求设备型号不能过多过滥,给教学组织和设备维修保养带来不便。三是要考虑中职教学的特点,设备应该实用、耐用操作简便,也就是好用不坏。四是要考虑教学设备的先进性,也就是设备配置上要高低搭配,以目前生产第一线常用的焊接技术及焊接设备为主,以最新焊接技术和设备为辅,为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技术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下面对一些主要焊接技术设备配置方法说一点个人看法。

一、焊条电弧焊机配置

焊条电弧焊是焊接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训练内容,学生必须先初步打好焊条电弧焊的基础然后再接受其它焊接技能训练,因此一般情况下焊条电弧焊技能应该占整个焊接技能教学比重50%以上。焊机配置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1.焊机的数量要保证学生实训时能够合理展开,每两个人一个工位。

2.交流焊机和直流焊机的比例应该是2∶1或3∶1。这样搭配是因为交流焊机价格低廉、结构简单、耐用,维修容易,大量的基础训练是在交流焊机上完成的,交流焊机和直流焊机要单独配置,不搞交流和直流二合一的焊机。

3.交流弧焊机可选择动铁芯式弧焊变压器或动圈式弧焊变压器,其中动铁芯式弧焊变压器故障率较低。

4.交流弧焊机的焊接电流可选择50—315A或80—400A,最大焊接电流不宜选的太小,最大焊接电流选的太小影响焊机的使用持续率。

5.直流弧焊机配置应采用高低搭配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体积小、重量轻、节能、功率因数高、性能优异的逆变弧焊机,其余的配备价格低廉容易维修的晶闸管整流弧焊机或硅弧焊整流器。

6.直流弧焊机还可以和直流氩弧焊机二合一配置,这样可以减少设备的配置数量,既经济又便于设备的管理。

7.购置交流弧焊机可选择BX1—300 、BX1—400、 BX3—300、BX3—300等具体型号。

二、CO2半自动焊机配置

CO2气体保护焊是目前发展最快,我国重点推广的一种电弧焊接方法,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要求学生应该学会操作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设备,能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合理选用焊接材料,具备使用CO2半自动焊机进行基本焊接操作的技能。焊机选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实际在传统技术电源和逆变技术电源两种焊接电源中,应该采用传统技术电源CO2半自动焊机。因为传统技术电源CO2半自动焊机结构简单维修容易,比较适合中职的技能教学。可少量搭配逆变CO2半自动焊机,开阔学生的视野。

2.CO2半自动焊机型号可选择输出电流50—250A、50—300A、50—350A几种规格,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输出电流大的焊接电源。

3.CO2半自动焊机的送丝系统宜采用分体式推丝送丝方式。

4.CO2半自动焊机可选择NBC—250、NBC—300、 NBC—350、等具体型号。

三、钨极氩弧焊焊机配置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焊接专业的学生在打好焊条电弧焊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掌握一到两种其它常用焊接技术,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等。氩弧焊有钨极氩弧焊和熔化极氩弧焊两种形式,钨极氩弧焊适用于薄板的焊接,在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重点开展手工钨极氩弧焊的技能实训。焊接电源选择要关注以下几点。

1.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电源有直流钨极氩弧焊电源、交流钨极氩弧焊电源和脉冲钨极氩弧焊电源。其中直流电源用于低碳钢、不锈钢、铜、钛及其合金焊接,交流电源用于铝、镁及其合金的焊接。脉冲氩弧焊电源分为直流脉冲氩弧焊电源和交流脉冲氩弧焊电源,通过对脉冲有关参数调节和控制,可以改变和控制热输入,从而控制焊缝的尺寸和质量。为了使焊机的配置既能覆盖常用的金属材料,又能兼顾设备造价较低,又不使设备种类过于混乱,可以购置两种电源,直流氩弧/手弧焊机(传统技术电源)和逆变交直流脉冲氩弧焊机。

2.手工钨极氩弧焊电源的配置数量要少于焊条电弧焊电源的数量,前者是后者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即可。

3.直流氩弧/手弧焊机可选购WS—250或WS—315等;交直流脉冲氩弧焊机可选用WSEM—315 、WSEM—500等型号。

以上对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的主要焊接方法焊接电源配置做了一个粗略的阐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数控切割设备、电阻焊设备、折弯机、剪板机、卷板机、铣边机、探伤设备等与焊接实训配套的设备及冷作加工的配套设备。

参考文献:

[1]高忠民,金凤柱. 电焊工入门与技巧.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贾鸿谟. 手工钨极氩弧焊技术及其应用.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王长忠.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焊接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焊接 实习改革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是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焊接技术在制造行业中广泛应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和机械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虽然如此,但由于焊接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一些新型焊接方法及设备不断涌现;同时焊接学科的复合性决定了焊接工艺制定过程中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机械、材料、热学等理论知识,合理的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先决条件。国内技校或技能培训站所培养的焊接人员无疑难以达到高级焊接操作人员的要求,培养该类人才的责任必然也必需由高职教育承担,而如何真正培养高技能型焊接人才,焊接实习教学环节也迫需改革,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在该方面主要从如下几点做起。

1加大实习条件建设

随着焊接新型设备在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使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焊接设备的操作及使用能力,学校在主要设备有交流焊机、直流焊机、CO2气体保护焊机、直流TIG焊机、空气等离子切割机、砂轮切割机、半自动切割机、气焊、气割设备、磁粉探伤仪等的基础上,再度购置30台焊机、焊条烘干机、超声波探伤仪等设备。扩大了实习规模,学生实习时能根据教学要求学习各种焊接设备使用;同时增强师资力量,要求教师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能进行实习教学,并且教师团队中引入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学生焊接实习建立先期的“硬、软”件保证。

2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理论学习的目标直接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 ,遵循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技术等级要求,以焊接技训练为核心,确定焊接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焊接专业基础识、焊接专业知识和相关焊接工艺知识),按照焊接技能的特点和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焊接理论教学和焊接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完成教学任务。[1]模块化教学改革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模块体系的建立

模块体系由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企业模块组成。体系建立要突出技能训练的地位,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技能。所以必修模块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考试,以学生获取“双证”为目标构建。如手工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必修达到实纲要求。选修模块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组织。因材施教。学生会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获得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中学习程度不一。从而侧重不一并对未来职业方向初步建立规划。比如气割模块设置为选修模块。企业模块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学校的教学体现“真实的生产情景”。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岗位不拖钩。各模块还能根据国家标准、实际情况调整。体现模块教学的灵活型优势。

2.2模块体系的实施

高职教育在三年的教学时间安排上以“2+1”实现。在两年的校内学习中,如何有效的保障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的实践训练既有别于技工学校理论少、实习长的情况。又能切实成为“应用型”人才,完成各模块的学习。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实施过程中先设置了学生每学期有固定的实习阶段安排,在该阶段内,学生每天按实训中心作息时间进行实习。这样有利于集中组织、全力投入。对较复杂或特定模块能加强训练。在学生考“焊工等级证”前也组织集中实习。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攻关”效果明显。除集中组织实习时间外。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一些模块可穿插在这些专业课程中组织。这样既增加了实习时间,又能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创造了“突破口|”。这些专业课程如“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而第三年的企业实习是企业模块实现的重要途径。

3.焊接实习要体现“银领”教育

技能训练是核心,但高职教育还要有其特色,要体现知识的“应用型”。无实践仅有知识不符合高职要求,然而只会操作而不具备分析、思考能力也不是我们所要培养的“银领”人才。只会一味按固定模式操作,无一定理论基础,遇到新问题就不知变通,这样的人无法适应现代加工工艺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发展潜质的高技能人才。

3.1焊接实习与焊接工艺相关理论的“一体化”

如“金属焊接原理”、“金属焊接性”、“弧焊电源”、“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理论部分已经讲解了如何选择电源极性、热输入、接头形式等工艺参数及原因分析。在焊接实习中于具体金属、具体电源让学生制定工艺方案,再在实习中检验、修正工艺方案。在设计好的实习模块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2焊接实习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性

焊接实习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把实习与其它课程联系起来,而不片面、孤立的看实习环节。 焊接实习前学生所需的材料加工由机械制造基础加工而得,学生实习加工后的工件也能为课程“工程材料”做金相分析用。如何检验工件也是“焊接质量管理与检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尽量以实习模拟生产实况,随着实训中心向“生产型”的转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要以焊接实习为主体辐射影响其它机械、材料类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全面工程能力。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未必一定从事焊接操作,可能从事下料、检验。这样的实习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实习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能使实习内容同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就业。目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同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定了“订单式培养”合作计划。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在知识、技能跟具体岗位挂钩的同时,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融如到实习过程中,同时企业的能工巧匠们还能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增强师资力量。非“订单式培养”计划的学生三年级也会到一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下,使学生的实习是带“项目”进行的。学生所学即所用。

5 结语

焊接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行业)标准;智能焊接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入推进,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为典型代表的焊接制造行业机器人焊接比重不断提升,进而对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因此,探索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智能焊接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焊接高等教育体系,如何确立高职智能焊接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融合,使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满足智能焊接制造的需求,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意义重大[1]。本文以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为载体,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通过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建设目标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明确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形成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以GB/150等国内标准和ISO15609、EN287、ISO9606、ASME等与焊接领域相关的国际标准等为突破口,重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模块,理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的智能焊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把机器人焊接相关标准GB/T19867.4、CWA1.5、ISO14732等融入机器人焊接高端模块,形成以岗位为主导、标准为主线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创新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设思路

通过对包括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在内的焊接制造行业的调研,解决专业定位问题;按照GB/T29824(工业机器人用户编程指令)、GB/T19867.4(激光焊接工艺规程)、CWA1.5(弧焊机器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规范)、ISO10218(机器人与机器人装置)、ISO14732(金属材料机械化和自动化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ISO15609(国际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ISO9606(国际焊工资格认证标准)等国内外标准要求,解决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基于机器人弧焊操作员、机器人激光焊接操作员等新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手工焊接技术—焊接工艺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的技术升级路径,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协同典型企业(中车集团、迪森〈常州〉锅炉有限公司等),重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一高)、焊接操作基础技能课程模块、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两基)”的“一高两基”课程体系。具体为:根据《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TSGZ6002《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EN287(国际焊工资格考试)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2],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将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整课程项目,解决教学内容更新以对接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升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将符合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的焊工持证项目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以焊接方法为主线,由易到难排序教学内容,解决技能类课程建设问题;按照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标准、工艺流程,设计培养学生工艺评定、工艺编制、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教学项目,解决技术类课程开发问题。校企行合作,按照TSGZ6002、CWA1.5、ISO14732的要求,建设集特种设备焊工培训考核,机器人弧焊操作员培训考核,国际焊工培训考核以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时刻保持教学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解决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一致性问题。

三、建设路径与方法

1.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焊接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本研究所需的理论支撑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运用[3],在此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2.从智能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开展广泛的职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梳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智能焊接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职业(行业)标准贯通,综合优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教育的深度融合。3.从智能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际出发,理清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的路径和方法,探索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途径和实施策略,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以《焊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将ISO9606、EN287等国内外标准融入,培养手工焊接技能扎实的学生,并结合“1+X”技能等级标准、机器人焊接相关行业资格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培养能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能进行机器人焊接编程、能制订机器人焊接工艺以及能进行机器人焊接质量检验的“四能”智能焊接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有职业特征,更能做到与产业需求相一致。4.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对接职业(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总结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四、建设成效

1.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TSGZ6002、EN287标准要求,把以持证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手工技能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ISO15609等标准要求,以焊接工艺编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现场生产管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基础技能课程模块),根据GB/T19867.4、CWA1.5、ISO14732标准要求,以机器人焊接操作、编程、工艺以及质量检验作为课程体系的高端结构(智能焊接高端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一高两基”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制订能力的需求。(见文末图2)2.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焊接制造行业标准要求为主线,根据焊接方法的分类特征,按照持证项目技能等级,从简单的平焊到复杂的全位置焊,再到机器人编程及焊接递进,开发技能类课程;根据技术类岗位能力需求,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并把能力要求分担到多门课程中,开发技术类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材。3.创新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多位一体”实训平台。省产教深度融合智能焊接实训平台包含省人社厅认定的焊工高级技师统一鉴定机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与中国焊接协会共建的全国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的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考试中心。作为第三方培训与鉴定机构,为企业进行焊工培训及考核,同时利用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更有利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对标准的理解与应用,为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提供条件。

五、结语

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职业(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探索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路径。创新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高两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了焊接制造岗位对从业者手工焊接能力、机器人焊接能力以及焊接工艺编制能力的需求;创新了以标准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模式,建设了一批优质“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创新了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打造了“多位一体”实训平台。同时通过对智能焊接专业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了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建设理念,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方法、途径和实施策略,形成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经验。同时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与企业相似工作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秋.基于一体化教学过程技工院校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128-129.

[2]姜泽东,史维琴,陈保国.特种设备制造标准融入焊接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5).

[3]苏伯,贤徐艾.与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8-90.

焊接专业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一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三是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切实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五是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准。随着现阶段我国制造工业和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职业学校作为焊接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必须加强“焊接专业”的建设,加快完善“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焊接技术人才。

1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应将主要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使焊接专业的学生更适应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大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弊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焊接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于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应大力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为培养专业化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方面的标准与要求,打造适应社会需要的焊接技术人才,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符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使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和焊接技术人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将焊接实践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同时,要不断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相关理论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共同构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

2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必须以专业化的焊接专业教师团队为支撑,在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为此,要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进修活动,使焊接专业的教师适应焊接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使焊接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生产一线去参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但重视教师的学历水平更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焊接专业教师的师德与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具体说来,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引进计划,并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充分引进与培养焊接专业的骨干教师,并大力号召教师在企业中、在生产一线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共同对焊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二是要积极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并着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在焊接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

3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为了切实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分模块、分层次地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焊接设备使用、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使焊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焊接实习相结合,使焊接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焊接专业的技术人才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大力改革,通过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焊接专业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在企业中、实训场地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职业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使焊接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实现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要为学生的实训活动与顶岗实习安排充足的时间,使焊接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取得实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其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就业。

5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

焊接专业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考核与评价学生时,要作出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以职业发展要求为方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要不断更新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使考试的形式与方法更具选择性和多样性。例如,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实践操作、模拟演练、产品制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使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全面、客观、综合地评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6结语: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需要得到全面提高,以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需要在“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汉林.浅谈焊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职业,2010(05)

焊接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专业人才 招生 信息化手段

0前言

2015年,我国围绕“德国工业4.0”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概念,社会需要大量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未来毕业生的需求量会非常巨大,这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在我国职业院校中,焊接专业往往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耗材成本高、安全系数低、培养周期长。学生无法忍受“脏、乱、差”的学习环境;学校不能接受耗材的高成本支出,使得焊接专业的规模很难扩大。但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普及,尤其是针对焊接教学的信息化产品的出现,让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可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采用这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适合高效的、大批量的培养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并且能有效降低焊接的耗材成本及学生的培养周期。尤其适合职业院校短期的技工班及技师班的培养。

1多媒体、微课、慕课

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已成为职业院校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焊接教学过程中,可以更直观的将文字知识通过视频、图片、flas等其它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能减少板书的书写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全过程。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微课的时长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

慕课实际上是通过现代科技对所学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扩展,以游戏化学习机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加工处理,或辅以实物参照,将内容精简提炼,再搬到网络中,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并可在线与他人进行交流,相互学习,探讨,加强学习效果。再借助小测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讨论区交流疑难和心得。避免了因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而影响教学进度。

2焊机的群控及远程监控系统

群控指对设备进行集体控制,主要通过现场总线或以太网的方式将各个设备连接起来组成网络化的控制系统。群控系统一般由上位机、下位机、现场总线或以太网等部分构成。

远程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工位中安放的多个摄像头,语音呼叫及对讲设备,将信号集中到指导教师所控制的计算机或手机当中,起到对焊接工位的实时监控和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的作用。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有时会因为参数的调节不当或长时间短路而损坏焊接设备。而采用焊机群控管理系统可以将数字焊机和实训指导教师控制的计算机或手机,通过网络有效结合起来。配合以远程监控系统,在焊接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控制焊机的参数变化范围、观看学生在工位的实时焊接操作影响并可作出指导和提醒,既防止由于焊机超载而出现焊机损坏的问题,又可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并能够为指导教师节省出大量的精力,使其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实训指导上面,提高教学效果。

3虚拟仿真焊接实训系统

虚拟仿真焊接实训系统采用分布式仿真实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微机测控技术、声音仿真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实时生成技术。在不需要真实焊机的情况下,通过仿真主控系统、位置追踪系统,将焊接演练过程中焊枪的位置、速度和角度等进行信号采集处理,并实时生成虚拟焊缝,W生在焊接过程中通过3D面罩,能够清楚的看到焊接电弧以及铁水的流动及冷却情况,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焊接音效。仿真系统可以安放在教室或构成单独的实验室,不需动力电、不需排风、不需焊条、焊丝、气体等焊接辅助装置和焊接材料,即可完成焊接实训操作的一种绿色环保的焊接辅助系统。

采用虚拟仿真焊接焊接实训系统进行实训教学,可以大大节省焊接实训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据文献记载,采用焊接仿真模拟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培训耗材成本在40%以上,尤其对刚接触焊接的学生来说,材料节省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远程控制及指导,并能对学生的焊接过程进行实时回放,便于找出焊接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改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3D立体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束语

采用信息化这样一种符合年轻学生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焊接技术,既满足了企业对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改变了家长和学生对焊接专业的传统观念,增加了招生人数,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但要强调的是,因为现阶段无论是采用群控和远程监控系统,还是采用虚拟仿真焊接实训系统,其设备的价格是很高的,很多学校很难接受。所以,如何在区域内进行多校联合建立焊接实训中心,降低学校购置设备的成本,就需要我们焊接专业教师能够集思广议,多加思考,让信息化技术真正融入到职业院校焊接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光先,陈冬岩,李朋.焊接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及群控系统[J].电焊机,2013,43(5):10-16.

焊接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四阶递进 认知实习 专业实习 岗前实习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92-01

一、模式探索的意义

创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梯次递进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本文旨在通过焊接专业“四阶递进”式培养模式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难、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提高不同步、学业与就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模式结构及目标

1.阶段设置

第一阶段:认知实习。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前十周。

第二阶段:专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阶段。

第三阶段:岗前实习。学生企业实践的第一阶段,为期三个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学生企业实践的第二阶段。

2.阶段教学目标

2.1认知实习

使学生掌握钳加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解决学生动手能力、肢体协调配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初步形成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养养成的自觉性。

2.2专业实习

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的专业实习,掌握相关职业活动的专业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达到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

2.3岗前实习

让学生置身企业氛围,适应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安全管理规程,建立与企业和工人师傅的感情,逐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完成学生向工人的过渡。

2.4顶岗实习

通过职业实践夯实职业能力基础,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和创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强化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发展职业人格,形成生产能力,达到毕业要求,实现稳定就业。

三、具体措施

1.认知实习:新生一入学,安排以公共基础技能训练和角色转换为重点的认知实习,即公共钳工实训和手工制作。钳工实训中,以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锯割、锉销和錾销作为训练内容,以手锤制作、开瓶器的设计与制作为训练课题。训练中,通过材料选材、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图纸分析、工艺分析和加工制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自觉性。

2.专业实习:为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坚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参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在生产管理、设备配置、环境布置和操作规范等方面模拟企业岗位工作实景,突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养成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积极推进“行动导向”教学,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实习实训环境统一、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统一、行动(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既要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传授,又要有单项技能成长性专门训练;既要使学生学习岗位工作技能,又要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既要重视技能养成,又要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岗位核心能力。

3.岗前实习:在学生就业前安排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紧密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采取专业非对口形式实习,学生按企业生产方式与员工同时倒班作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和管理。

通过岗前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制度权威性和强制性有更深感悟,进一步增强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养成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习惯,培养学生精细工作的职业态度、服从管理的员工素质和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体验企业劳动生产强度和倒班作业习惯,为就业奠定了心理承受的基础,培育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增进与企业员工的感情,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发扬企业创新精神、弘扬企业传统文化,促进职业意识、职业习惯、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缩短就业适应期,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4.顶岗实习:按焊接专业就业单位要求的工种和人数进入拟就I单位顶岗实习,专业衔接,工种对口,定工种、定岗位、定师傅。准就业学生按照行业、企业员人要求,进行生产活动、顶岗操作,实现实习与就业上岗同步。

由于有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岗前实习的基础,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已经了解了企业制度,适应了岗位工作强度,学会了与师傅相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更快,适应企业生产管理和作业的时间大大缩短,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率明显提高。

四、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1.注重技能养成的逻辑性和实效性 。改革采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技能训练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专项的技能养成规律,实现综合能力的梯次提升。

2.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认知阶段的手工制作、专业阶段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岗前和顶岗阶段的岗位学习都凸显了“教学结合”模式,即实验室里学材料、实习场里讲设备、传技能,树立了开放式教育观。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开放式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3.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以基本技能角色转换――专业技能掌握训练――职业素质实景体验――岗位技能巩固实践为主线,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阶展开训练。在每个教学阶段中都分别安排职业素质训练内容,从认知阶段的企业文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到专业实习阶段的6S管理、操作规范、考核评价,再到岗前实习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最后到顶岗实习的作业规范等员工素质要求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企业特色。实现了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戴丽华.中职数控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亚太教育, 2016,19

[2]马蔚.大数据时代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焊接专业范文第10篇

高职焊接专业学生技能国赛,是指201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的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术赛项比赛,是焊接专业高职院校首次开展的赛项。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由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行业技能大赛,“焊接技术”比赛项目分为理论比赛和实际操作比赛两个环节,实际操作环节涵盖了装配、焊接、参数调整、焊材选用等方面的技术比拼,旨在全面检验选手在焊接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安全环保意识、创新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焊接国赛,是全国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大比武,从焊接国赛成绩能够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与问题。

2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进

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师资力量、实训教学条件、学生生源质量等客观因素,难以快速改变改进,此外还包括教学方法,是可控影响因素。调研分析省内外高职焊接专业在省赛、国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与建议:(1)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不能脱节,应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各省赛以及国赛的比赛成绩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的学生选手单项目比赛成绩较高,或理论比赛分值偏高、或实践分值偏高。这说明,在赛前训练以及日常的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还是理论课堂纯理论教学、实训课堂纯实训教学,号称教学做一体化的学校也多是仅仅将理论课堂的位置由班级搬到实训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流于形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①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在实训室内,应配备好足够的桌椅、移动黑板与多媒体投影设备,有满足全部学生学习配套数的实训工位与设备。②需要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依托实训报告、实训指导书、学生任务单、学生工作页等载体让课程教学能够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边思考、边阅读查资料、边记录、边操作。③焊接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需要配备良好的、专业的排风系统,否则因为焊接作业的影响,室内烟气呛人难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2)焊接专业有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但是不能忽略焊接的通用性教学。从比赛项目来说,焊接比赛内容可能与学校的教学重点、与学校培养的行业需要不统一,这是比赛成绩失利的原因。不同焊接院校的专业设置因为人才培养面向的行业背景不同,有的是面向压力容器焊接、有的是面向铁路车体的铝焊、有的是面向建筑行业的焊接、有的是面向船舶制造维修行业的焊接、有的是面向汽车装配厂的钣金焊接等,不同行业的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方法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自己的针对性,可以称为专业的行业背景特征。

3提升学生焊接专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1)实训室开放。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不能单单依靠有限的课堂内学时完成。焊接专业是属于典型的动手型专业。很多高职焊接专业同行表示,学生在校期间的很多学时被数学、英语、体育、思政等公共课程占用,大一还要开设焊接专业的制图、电工电子、金属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通常整个大一阶段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焊接的专业课程。学生到了大二,才开始接触焊接课程,这个阶段还有体育、思政课程和公共选修课占据一部分课时,学生的实际焊接专业课程学时间受到明显的限制。再加上课程教师1~2人面对几十人的教学班额,难以一对一的全程指导,学生的实际教学学时又打了折扣。通过调研发现,对学生组织实训室开放的高职院校在焊接省赛与国赛中取得成绩更优异。分析原因,将焊接专业课程教学由课堂有限学时延展到课外的实训室开放,能够为学生的焊接练习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2)生产性实训教学。焊接专业,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种,需要大量的焊接作业练习来获得焊接技术与焊接经验。因此,在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耗材较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耗材的投入呈现正比关系。办学成本高、学费标准低,是所有焊接专业办学面临的现状。受到办学经费投入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属于非重点建设专业,难以申请到充足的耗材资金审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限制。对此,生产性实训教学是目前解决焊接专业办学经费投入有限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调研发现,有生产性实训的高职院校的省赛、国赛参赛成绩明显高于其他院校。高职院校焊接专业有各种高性能除尘装置、交流焊机、直流焊机、二保焊机、氩弧焊机、埋弧焊机、等离子焊机,以及磁粉探伤仪、X光探伤机、超声波探伤仪和液压拉伸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具有专业化的师资,完全有能力接受企业的焊接订单生产任务。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允许与鼓励焊接专业生产性项目进校园,将企业的焊接生产任务作为教学载体,以企业的焊接产品作为学生的作业,以企业的焊接质量要求作为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依托生产性任务,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课程教学或课外训练,实现学生动手练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焊接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成就感。

总之,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注重焊接的通用性教学、并大力开展实训室开放与生产性实训,这是众多兄弟院校焊接专业的办学成功经验和竞赛成功经验。

作者:王滨滨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远温.湖北省第一届高职院校焊接技能大赛圆满落幕[J].现代焊接,2011,(8).

[2]龚少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双语教学范文 下一篇:电子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