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4-21 12:55:48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校企合作教育是指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平台,以培养中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将中职生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之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

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理也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以民为本、民以业为生、总理在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要认真解决好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校企合作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大样本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学年分段式

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定向双元式

定向双元式就是学院根据企业在发展中的用工需求,与企业达成协议,学院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毕业考核和毕业生的接收等学生学习和实习全过程。这种方式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

3.弹性安排式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我校这几年在学生寒假期间,趁着企业此时用工慌,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战训练,学生知道了父母挣钱不容易,吃苦受累方知父母恩;后悔自己不珍惜时光、浪费了青春;为今后努力找到了方向。懂事做人的教育目的达到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自觉自愿的学习。

4.引企入校式

学院与某企业研究所签订了开发新专业的合作办学协议,采取了引企入院的方式,建设新专业的教学基地,积极利用本学院的先进技术和深厚的人才底蕴,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双方共同研发了新的工艺专业,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主要意见

一些企业反映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有些学生眼高手低,不愿吃苦,还嫌工资低,一些学生理论不懂,技能不会,还不愿意学。

2.企业对学校方面的意见

由于职业学校现行教学计划长时间没有更新,致使学与用不能及时有效接轨,出现理论知识不好用、用不上的矛盾冲突。对此情况,企业的进一步批评是,学生水平不够,反映出学校教学内容和教材落后。

3.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企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安排岗位轮换,更不愿为实习生安排培训。有的企业实习工资太低,有的企业对实习生缺乏人性化管理,对实习生的惩罚措施与员工相同,动辄罚款、开除,引起学生、校方和家长的不满,导致有的学生不愿去企业实习。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

四、校企合作的建议

我们应该加强与合作单位的互动,使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由“邻居”转变为“亲戚”,由单一到多体,使校企双方真正成为“一家人”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应当出台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政策,避免大一统,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国家应扶植校企合作的服务机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校企合作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萍赵菲菲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3]张继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

作者简介:张瑞娟,女,宝鸡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

上一篇:谈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下一篇: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