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时间:2022-04-20 07:32:19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48例手足口病患儿,从应急管理、消毒隔离、体温及病情的观察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4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正确恰当的护理对遏制手足口病的流行、早期识别重症病例,从而赢得救治时间,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7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5月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48例,其中男101例,女47例,年龄0.3~7岁。0.3~1岁的14例,1岁~3岁99例,3~7岁35例。发热127例,其中低热55例,中度发热30例,高热33例,体温在40℃以上的7例,热程2~5天。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改变,检查口腔可见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舌、硬腭、软腭、扁桃体和咽部多发小疱疹。手、足、臀部皮疹表现为丘疹、斑丘疹和疱疹,其中手部107例,足部104例,臀部43例,均在1~2天内出齐,2~5天后消退。

方法:隔离患儿,将患儿与其他患儿隔离,设置专门区域收治,患儿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彻底消毒,患儿及家属应勤洗手,做好接触隔离。病区地面及公共设施、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保持患儿室内空气流通。

发热的护理:①患儿发热期间,如体温在低热或中度热37.5~38.5℃,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或给予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遵医嘱给予布洛芬口服液、退热栓等药物降温。②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半小时要复测体温,增加测体温的次数,及时了解降温效果。③发热期间,指导患儿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口腔护理:患儿因口腔内疱疹破溃、口腔糜烂、口腔溃疡引起疼痛而拒食,哭闹不安,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大龄儿童可在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婴幼儿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拭口腔,避免用剌激性溶液,对于口腔糜烂、口腔溃疡的患儿可用康复新液漱口或直接涂于创面,因康复新有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功效。

皮肤的护理:患儿因手、足、臀部皮肤出现皮疹、疱疹,在护理时,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勤洗手、勤换衣、勤剪指甲。衣服要松、软宽大。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可涂擦紫草油。疱疹破溃者,可局部涂擦百多邦软膏,以预防皮肤感染。

饮食护理: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因进食困难或拒食患儿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或静脉营养。

心理护理:患儿由于缺乏适应及满足需要的能力,身心不成熟,依赖性强,不会合作,加之受环境、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会产生忧虑、烦燥不安、发脾气等情绪,在护理中要与父母配合,及时沟通。并给予患儿关爱、鼓励和表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正确执行各项药物治疗,是保证疾病康复的前提。本组病例均给予对症抗病毒治疗,如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维生素C,合并感染者静滴抗生素,因此,护士一定要准确执行医嘱,按时、按量完成药物治疗,并及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结果

14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病程一般为5~7天。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多数患儿可以自愈,但少数患儿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且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

由于儿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患儿认识程度有限,因此,患儿一入院,即对其家属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宣传材料、预防、消毒隔离措施如何做,口腔、饮食、皮肤如何护理,如何避免再传染给他人,并鼓励家长向周围人群宣传预防本病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帮助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消除紧张、焦虑、恐慌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上一篇: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指导体会 下一篇:婴儿培养箱消毒方法改进及院内感染控制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