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如何健全财务内控机制

时间:2022-04-20 02:32:24

事业单位如何健全财务内控机制

[摘 要]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已经是会计行业的重中之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是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建设的基础,而且是现代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衡量标志。本篇文章就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机制 健全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成为了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能够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现代管理的效率。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增强了固定资产的有效运用,而且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还提高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合理规划工作岗位,科学安排单位职工

当前,有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检查与制约力度非常小。有一些事业单位对财务部门的重视度低,财务人员的配备也不足,这样的状况导致财务管理部门的分工不明晰,有的一人多岗,有的则是多人一岗。同时,有的单位的记账人员、保管人员、以及经济业务的决策人员和办理人员没有一定的分离制约,有许多出纳兼职审核、保管兼职采购的现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漏洞逐渐显现出来,甚至有一些岗位没有定期轮换制度,这直接影响了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检查与监督。

要想解决事业单位出现的岗位设置不合理、配备人员不足的情况,就必须要科学的设置岗位,增加工作人员的配备。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要遵循岗位牵制的设置原则,要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工作人员的配备工作。不论是记账人员、保管人员,还是经济业务的决策人员、办事人员,都应该明确责任,而且要相互分离,彼此制约。事业单位既要对不相容的职位进行科学的分离,又要使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要对那些个别的、重要的岗位进行定期的轮换,以此来全面的进行工作岗位的复合。一些地区的实践证明,岗位责任制度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发现错误和舞弊的现象,而且能够把内部控制的作用增强。

二、强化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实践的前提,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保证。当前,我国有个别的领导对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甚至将内部控制的工作彻底划分给财务部门。有一些单位的领导错误地理解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领导者和相关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只是将其视为一种管理手段。因此,提高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意识、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内部财务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事业单位的首要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学习,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各级单位负责人也要定期的组织培训,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

三、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定期清查

我国政府自从实行了政府采购的制度以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虽然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在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个别的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对其可行性不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导致大量无须有的资产闲置,大量的资金被浪费掉。也有的事业单位违规建立盘点制度,账目资产与实际资产差别非常大。更有的单位在购买了资产以后,不及时入账,责任不明,导致资产流失严重,进而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要想规范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清查,定期盘点,以此来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同时,上级的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的财务监督,审计人员要严格工作,保证实际资产与账目资产相吻合。事业单位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相关部门要定期摸底,一定要管理好本单位的资产,防治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外部的监督力度

就当前的事业单位监督机制而言,有个别单位存在着名存实亡的状况。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部门对单位的资金运用只关心是否合法、是否违规,很少有单位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状况进行审核,甚至不能够做到对事业单位的实质性检查。外部监督的缺少,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相应的约束力量和推动力量。

要想改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外部监督状况,就必须要加强外部监督力量。各个单位财政、审计部门,要对被参与审计的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资金运用的审核,对其财政资金运用的合法性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此同时,外部监督部门还要加强对行政事业部门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执行的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其工作要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加强外部的监督力量,不仅能够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而且能够有效增强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事业单位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财务制度的落实、财务收支规范等的前提保障,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预算制度

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在中心环节,任何一个部门的预算都有严格的预算程序和预算系统,预算控制可以说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的个别事业单位存在着预算控制程度不够的现象,预算编制相对较为粗糙。许多事业单位部门在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时,只是根据上一年度的收支状况进行稍微的修改,不能够将具体的项目进行细化,预算支出不能够逐笔审核。与此同时,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资金的使用没有预见性,使预算的约束力量减弱,控制力降低。有的事业单位的行政支出,没有严格的控制制度,特别是招待费、会议费等。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条款,但是只是形式上的,并不能够付诸于实践。

要想把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完善,就必须要加强预算的控制。预算控制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广泛使用的一种会计控制方法,具体指通过对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单位内部的每一个单位没有完成预算的相应的原因,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补救未完成的预算,进而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各项预算的科学严格的执行。要想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将各部门的预算范围扩大,所有预算部门的预算项目收支都要被涵盖在预算的收支范围以内;其次,要将内部控制的内容细化,部门预算要根据功能的不同、科目的不同,将部门内每一项支出的细分到具体的项目中去,要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第三,在部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预算要有严格的程序,每一个调整、每一项追加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各部门要对每一项财政支出都做详细的记录,将部门预算与责任预算结合在一起,建立健全财务的收支制度,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管理才能够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激励各部门的分权管理。

总结: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单位管理的支持,更需要制度的约束。要想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需要增强事业单位的控制意识,定期查看固定资产,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建立健全各部门的预算制度,加强外部的监督。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才会提高,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徐铁辉.王雪飞.浅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7).

[2]李梦玉.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关键环节[J].商场现代化.2006(23).

[3]吴丽艳.浅谈事业单位如何健全财务内控机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2).

[4]沈龙江.事业单位如何健全财务内控机制[J].现代商业.2009(23).

上一篇:浅谈现代装饰绘画 下一篇:推进平台实施 提升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