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2-04-20 01:34:1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记忆功能的变化究竟是有改善还是下降。 方法 选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用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进行记忆检测评估并对比评分差异。结果 通过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评分随时间推移,缓步改善(P < 0.05)。 结论 精神分裂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记忆功能有改变,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治疗;记忆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7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079-02

记忆有多个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过程有损害,这种损害是全面性的损害[1]。多种记忆均可受损,但最容易受损的是选择性记忆。记忆损害程度属于中重度损害的患者可达半数甚至更多。典型精神病药物长期使用会损害注意力、行为能力与记忆力等。非典型药物问世后,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尤其在改善记忆功能方面的作用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无法比拟的,且不良反应少。本文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做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分类诊断标准[2],以前没有服用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22~45岁,平均(32.2±5.4)岁;平均受教育程度(8.8±2.7)年。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22~43岁,平均(31.3±4.6)岁;平均受教育程度(8.4±2.2)年。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3~45岁,平均(33.4±4.2)岁;平均受教育程度(9.6±2.0)年。两组以上基本资料及入住前临床记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相同护理条件、相同治疗环境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期间进行记忆检测评估,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比较两组评分差异。(1)治疗组:采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博思清,成都康弘药业,国药准字H20060521)进行治疗。口服,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10 mg,根据精神病严重程度遵医嘱加量,不超过30 mg。(2)对照组:采用盐酸氯丙嗪片(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162)进行治疗。口服,从小剂量开始,1次25~50 mg,1 d 2~3次,每隔2~3 d,逐渐增加剂量到1 d 400~600 mg。

1.3 检测指标及评分标准

所检测的条目包括指向记忆、自由图形记忆、人物特点记忆、联想记忆,所采用的赋分标准为,所得分数越高,则各项功能就越好。具体赋分标准参照中国科学院于1984年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手册》[3-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项检测指标

指向记忆、自由图形记忆、人物特点记忆、联想记忆结果如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经过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分期评分变化

治疗后的得分水平在第3、5、7周分别为11.34±2.56、12.87±1.87、14.98±3.43,经过方差分析显示,F = 3.802,P = 0.000 < 0.05,各个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周的平均得分水平明显优于治疗第3周和治疗第5周。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多隐袭(少数患者急性发作)、病程多迁延[5-6]。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药理学作用是阻断多巴胺D2受体。该类药物的特点:(1)对阳性症状有效;(2)对阴性症状疗效相对阳性症状差;(3)对认知缺陷疗效小。副作用:明显抗胆碱作用;异常;运动功能短暂的障碍,以及不可预计的长期副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机制为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等,不仅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一代相比还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功能,并且副作用少,治疗效果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优点是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复发率小,住院频率降低,复发率也明显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好,常常作为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的首选药物。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步边缘化。

综上所述,不同的抗精神病药对认知记忆功能障碍治疗有显著差异。亦有研究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疗效更好,有效患者更多[7-8],而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疗效相对较差,因此临床医生更愿意选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期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好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去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微波,陈巧珍,尹厚民,等. 首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记忆功能和精神病理症状关系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6(40):648-652.

[2] 龙瑞芳,杨萍,贺敬义,等. 认知强化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31-32.

[3] 王璐.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3):4427-4429.

[4] 张红霞,季建林,王慧芳,等. 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电抽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2):68-71.

[5] 许丹华,李焕德.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5):447-451.

[6] 王长虹,李晏,苏林雁,等. 奥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及其的影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8):481-484.

[7] 向波,吴俊瑶,马小红,等. 精神分裂症记忆功能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中国医学遗传学杂志,2012,29(3):255-258.

[8] 安宝富,王长虹,李晏.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3):249-252.

(收稿日期:2013-02-04 本文编辑:郭静娟)

上一篇: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分析 下一篇:产前护理干预对围生期孕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