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规模将成全球第一“由大转强”尚需时日

时间:2022-04-20 11:01:58

中国快递规模将成全球第一“由大转强”尚需时日

国家邮政局7月15日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9亿件,同比增长53.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97.5亿元,同比增长42.5%。

快递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关系经济和民生。尤其是2006年邮政系统实行政企分开以来,快递业已成为国内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产业领域之一,连年来保持50%以上的增速,并对整个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了助力。

去年,中国快递业规模仅次于美国,今年则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总理今年在视察快递公司网点时指出,快递业是新业态的一匹“黑马”。在北京的“京交会”上,快递业是最受关注的业务板块之一。而且,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快递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期。

但是,快递业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不堪重负的运营网络,夹杂着暴力分拣、派送延误、面单信息泄露等问题。一些人认为,在电商等外部因素猛力助推之下,中国快递业面临着“消化不良”,很多问题也由此放大。如何从大到强,是中国快递业面临的课题。一些业内人士坦言:“请再给中国快递一些时间。”

“野蛮生长”遭遇“消化不良”

笔者曾经跟踪上海闵行区某快递网点一名快递员的日常工作状态。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他依靠摩托车骑行和双脚的奔跑,“扫遍”5个街区、7家工厂以及8栋商务楼内的50多家公司,取、送350多件快递。这期间,只是喝了两口水,也没有上厕所。这位快递员说,“如果收件耽误了,转运、派件等都可能赶不上趟,快件晚了,客户就会有投诉。”

成长于“草根”的中国快递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个从2006年才获得合法地位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出惊人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快递业务累计完成92亿件,相当于人均7件,逼近全球第一快递大国美国的业务量。2013年“双十一”当天,三通一达四大快递企业揽件量均超过1000万件,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快递协会负责人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快递行业迎来“又一个春天”。

政策红利的释放、网购的兴起、经济结构的转型等助推因素,让快递企业根本不用担心“吃不饱”,反需要提防“消化不良”。事实上,中国快递企业“食量惊人”的背后,颇见“野蛮生长”的痕迹。

笔者在上海一快递加盟网点看到,来自转运中心的货车到达后,快递员便上前卸载并时不时“抛传”快件。一些掂起来较轻的包裹,会被快递员直接扔进按收件地点不同而划分出的分类框里,“飞行”距离短则几米,长则近十米。

有的网点快递员“昨天才干工地,今天就干快递”。目前,大型快递公司员工往往超过10万人,但快递员就业流动性大,离真正的职业化要求还比较远。

信息及货品本身的安全防范也存在明显漏洞。快递面单信息的泄露和倒卖屡禁不止,寄递禁限物品的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11月底,自湖北荆门一企业寄递的一件化学品,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泄漏并污染同车其它快件,不仅是让5名快递员工身感不适,更让远在山东东营一网购消费者收到被污染的快件不幸中毒身亡。

此外,快递服务参差不齐,快件延误、破损乃至丢失时有出现,甚至发生过“掉包”“未送达却已显示签收”等怪事。目前,快递可说是每年消费者投诉率最高的行业之一。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就曾认为,几大快递公司这几年都花大力气提升服务质量,但目前行业发展太快,一些分公司、网点根本不用做营销,生意都来不及做。这种心态掩盖了公司管理中的漏洞,忽视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欣欣向荣背后难掩隐忧

在规模膨胀的同时,中国快递业正直面传统模式下利润下滑的处境。

去年“双十一”见证了电商的狂欢,也为快递企业带来了空前的快件量。当晚12点过后,一家快递企业的高层齐集上海总部会议室,气氛凝重。公司董事长说:“其实我不希望有这么大的量。我们空有‘1000万’的光环,收获的可能是客户的骂声!”

与电商相比,线下的快递始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也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比如,电商销售茶杯,每个茶杯售价100元,加上快递费10元,消费者为此要付110元。现在电商要向快递公司再多要4元,快递费只剩6元,快递公司只能提供6元的服务,消费者的体验就差了。”

欣欣向荣的背后,“野蛮生长”的快递业,压力和危机正在显现。其一,由于成本高企,价格战盛行和在产业链中的相对弱势,这个行业已走到“微利”时代。

有快递网点经理说,现在“10元三票的生意都有人做,快递已成了‘白菜价’”,“现在大家是在喝稀饭,肚子撑得很大,但实际上没什么营养。”

其二,由于市场生态剧变,传统的快递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面临重重困难。

“行业利润下降――人员收入增收难――员工流失严重――行业水平难以提高――赢利能力受影响”――很多快递公司都面临着两难困境。在设备方面,这几年各大公司均斥巨资,在处理设备、信息技术、智能管理等方面进行“补课”,但难以填补快递基础设施的多重空白。

其三,游戏规则有待完善,市场的监管难以匹配。

政府监管的力量常常“捉襟见肘”。有地方邮政管理局人士说:“‘六七个人、三五条枪’,怎么去管理这么大的市场?市场规模急剧扩张,但不少省市级的邮政管理部门往往只有几十个编制。监管队伍亟待‘扩容’。”

以市场备受关注的“开箱验视”为例。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安全防范细则等都详细规定了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严格的验视制度。但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快件安全事故,说明这些规定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认为。快递业的规模上了几个台阶,但在资本、管理经验、营销等方面并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积累过程。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快递行业目前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明显。与UPS、联邦快递等国外巨头相比,中国的快递企业差距巨大。

中国快递亟待“由大转强”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邮政业占GDP比重将超过0.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比2010年翻三番。但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快递企业的日子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么舒服,企业需要转型升级。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等人判断:“市场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多。几年之内,快递业会有大变。”

业内人士认为,快递业已成为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企业自身“难以承受行业之重”。政策需要多设“路灯”、少设“路障”,减少发展障碍,加大扶持力度。

其一,切实解决快递车辆“进城难”。根据不少城市交通管理规定,除了少数持有通行证的车辆,绝大部分货运车辆白天都不能进入中心城区道路行驶。由于难以申请到市区货运车通行证,快递企业普遍采用“客车载货”;但客车载货属于违法行为,罚款、查扣时有发生,还造成快件被扣、滞留、积压、延误等问题。一些载货快递车辆还面临“停车难”。业内人士建议,加快研究提出解决快递运输车辆“进城难”、“停车难”的措施,出台相关试行政策。

其二,加大对快递业产能增长和技术改造的扶持。多家快递企业负责人说,快递业的发展既要购买土地,增加仓库、传送带、流水线、分拣设备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快运用电子标签、短距离通信、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目前快递产业链新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政府能在土地供应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并将快递企业的技术改造纳入相关技改资金支持范围,为企业提供助推力。

其三,完善快递“末端递送”的配套服务环境。目前快递业务多是“日间寄收、夜间分拣、隔日上午发货”,难以做到晚上送货,因此常常出现工作日期间送达时无人接收的情况,造成成本上升、服务质量下降、投诉增多。对服务网络,各企业也是自行布点。业内人士呼吁,将快递服务网络纳入城市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中,以完善快递业专业配套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四,推进行业自律,加强快递企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针对快递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霸王条款”、价格欺诈、物品滞留、寄件丢失、赔偿偏低等问题,亟需通过快递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快递企业自律,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对快递服务时限标准、包装标准、取派件标准、赔偿标准等服务内容作出规范。

浙江申通总经理刘红才说:“能否将快递企业在信息技术等方面投入视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协调和技改资金的支持,而不是由各个企业单打独斗?全社会能否多一些对快递员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总抱怨他们的迟到?”

圆通速递总裁相峰介绍了他在UPS曾亲历的一些细节:快递员与社区居民熟识,互相打招呼;快递员平均年薪能达到7万美元,公司为他购买了整个家庭的医保,使其安心在公司长期服务……“UPS已经发展了100多年,而中国的很多快递公司只有一二十年历史。所以,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相峰说。

上一篇:球磨机在闭路下磨矿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浅谈新型矿用煤矸石喷射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