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间借贷遭遇尴尬

时间:2022-04-20 09:40:32

当民间借贷遭遇尴尬

俗话说“民凭字据官凭印”。近年来,农民之间的借贷往来越来越多,但纠纷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民间借贷行为中,当事人书写的借条是最直接、最关键的证据。但由于缺乏法律常识和防范意识,没有预料到借条背后隐藏的诸多“玄机”,往往令人防不胜防,甚至叫苦不迭。

年关岁首是亲人团聚的时刻,同时也是熟人之间发生借贷的高峰期,怎样安全而又不伤和气地进行借贷,是需要双方当事人将心比心、以诚相待的过程。下面这些案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和提醒。

陷阱一:故意写错字

李某向朋友方景义借款5000元,约定一年后归还,在书写借条署名时,李某存心将“方景义”写为“方井义”。还款期到后方前去索债可李某以从未向方借款为由拒还,方景义持借条将其告上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因“方井义”非“方景义”,且李某否认借款行为,双方存在借贷合同关系证据不足,驳回了方的诉讼请求。虽然最后经人提醒,方景义还是通过寻找其他证据要回了李某恶意抵赖的欠款,但这一纠纷还是让不少人有了教训。

法律提示:无论向人借钱还是借钱给别人,出具借条时,对于借贷当事人、借款种类、数额、利息、用途和还款期限等要素,都应严肃对待,做到详尽、准确、规范,以防范不必要的纠纷与损失。

陷阱二:利用歧义词

张某向高某借款1.6万元,后来张某偿还了1万元,并重新出具了“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6万元,今还欠款6000元”的借条。高某发现张所写借条上“今还(hai)欠款”可以理解为“今还(huan)欠款”时,心生一念。不久,高某向张索要1万元欠款时遭拒。高将张某告到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一方提供的用词可得出两种合理解释时,应选择不利于用词提供人的解释,本案中,借条是借款人张某出具,故判决张某返还欠款1万元。无奈之下,张某多花4000元为自己在借条中写的多音字买了单。

法律提示:这起纠纷的焦点是对欠条中“还”字的解释,由于欠条是单方出具,对方可以理解为格式条款。法律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方的解释。这是张某败诉的关键所在。故我们在书写借欠条时,应避免使用歧义词、多音字。

陷阱三:故意毁损欠条

张某拿着王某的借据按双方约定的时间去要账。王某说钱已准备好,要张出示借条。王某接过借条后,便迅速丢进身旁的火炉烧毁后否认借过款。张某痛恨王某之余,对方。但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一审驳回了他的请求。张某只得重新去寻找证人等证据来挽回自己的损失。

法津提示:借据是证明当事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依法存在的书面凭证。借据一旦损毁,意味债权债务已履行完毕,或根本不存在。防止恶意欺诈有两法:一是借款或索账时另有人同往作为见证;二是要账时,一手交款,一手交借条。

陷阱四:还款不退借据

左某向夏某借款4000元并立借据一份,因双方关系较好,还款后左某未索回借据。不久,夏某死亡,其子持借据前去催款遭拒,便将左某告上法庭。左某费尽周折,通过证人证言等相关证据好容易证明了自己已还清该借款。才免去二次还债之苦。

法律提示:生活中有些人过于相信他人,借款时也“不拘小节”,从而引发纠纷、造成损失。如果本案中的债务人还款时及时索回借据,便可省却日后的麻烦。分期偿还借款时,债权人出具的收据必须写明收到的是本金还是利息。

陷阱五:借条中故意隐去利息

李某向孙某借款5000元,并约定了年利息。但他没有坚持要求把约定的利息写在借据上。没料到到期后李某拒不还款。孙将其告上法庭,请求判令被告付清欠款及利息。法院依借条判决李某偿还本金,但不支持孙某索要利息的请求。这让他损失了一小笔。

法律提示: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李某、孙某在当初并未在协议中书面约定利息,孙某后来追索于法无据。

陷阱六:借款用途违法

李某赌博钱输光后找到王某借款3000元,并立下“因赌博需要而借款……”的借据一张。后因无钱而拒还,王某持李某借据向法院。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和民事制裁决定:驳回王某请求;收缴用作赌资的借款,并对王某、李某分别罚款500元和800元。

法律提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款关系不予保护。《民法通则》中规定,对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应当收缴,对违法行为应当给予民事制裁,可处以罚款、拘留。可见,民间借贷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否则债权人的利益不仅不会受法律保护,反而要受到处罚。

上一篇:合作社经验:服务协作聚人心 下一篇:七旬老太养野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