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

时间:2022-04-20 02:22:39

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

[摘要]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有三种途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在整体建设学校文化的实践中,需要融合这三种途径,形成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其核心思路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学校成员创造、使用和更新学校文化作品,由此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过程,它应落实为四个层次的分项措施(分别致力于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又应通过综合策略融通于三类亚文化(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

[关键词]学校文化;主动生成;文化作品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 0)12-0046-04

在力图创造品质更优的学校教育时,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中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理性思辨,即从思想内涵和文字表述上梳理学校文化理念,形成―套表述系统。二是史叙事,即立足于学校活动事实,以回顾学校发展历史为基础进行教育叙事,用以提炼和建构学校文化。这是近年来出现的、力图超越前一种途径的新尝试。三是主动创生,即学校成员秉持一种“平常心态”,通过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将新的文化理念融入新的教育活动之中,融入师生新的发展方式之中,进而有机生成新型的学校文化。在“主动创生”这种途径中,面向未来的“创生”与“历史叙事”中面向过去和现在的“积淀”相对;融入现实的具体实践与“理性思辨”中对话语系统的抽象论述相对。

虽然前两种途径最为常见,但在学校文化建设领域有创意的一些学校,往往正是在“主动创生”这一途径上取得新的进展的。它们对本校的故事、精神及文化表述也有充分的了解与反思,但并不满足于对现成因素的提炼和描述,而是主动结合学校进行的各项教育活动,尤其是其中带有改革性质的校本研究活动,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创造与生成,由I比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这启发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创造性更新之中。

当然,在实践中,学校不应在三种途径之间简单择一、排斥他途,而应融合三种途径,使它们相得益彰。进一步来看,在整体建设一所学校的文化时,前两种途径的归宿正在于为第三种途径奠定基础,并在后续发展历程中融入第三种途径。这样,一所学校就可以逐步生成新的办学理念并将其渗透到每天的教育活动、每位学校成员的发展方式之中,从而切实提高教育品质。这样一种思路,可以看作是融合三种途径,共同服务于学校新文化的自觉生成。

由此,我们可以用“主动生成学校文化”来表述上述建设学校文化的新思路。根据一些学校的改革尝试,我们可以首先梳理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思路,在此基础上辨析相应的分项举措和综合策略,使它们共同构成一套系统思路。

一、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思路

主动生成学校文化就是文化主体(即学校领导和师生)主动采取一种积极的学校发展战略,逐步改进教育活动质量,使之在延续已有文化内涵的同时,与时俱进地生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引领教育改革,适应新一代人的发展需要。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这一途径之所以可行,其内在依据在于: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他能够通过确立超出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定性)。”这就是“主动生成”途径之所以成为文化创新之必然选择的内在依据。因此,可将教育活动(包括教改活动)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它是文化主体主动策划、组织、实施、反思和改进的对象,师生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创造学校文化、发展自己,因为“人的文化活动还是人本身的自我成长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学校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充满活力,可成为衡量师生发展状态和学校文化品质的关键指标。

于是,看似难以琢磨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返璞归真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创造l生更新之中。这就意味着,已经被创造出来并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所熟悉的教改活动,如“三阶段两反思”、校本教研等,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必要从日常的教育改革活动中提炼出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核心思路,从而让文化理念得以在这些活动中渗透、融合、彰显和更新。

从一些学校已有的尝试来看,在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过程中,

“文化作品”

(包括静态的“文本资料”和动态的“教育活动”)成为一个关键的平台,用以呈现前人、同行或自己的文化理念,交流、辨析、反思、改进文化主体的发展状况,作出更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选择,创作新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创造更优质的教育活动。这一核心思路可以表达为作为文化主体的学校成员(学生、教师和领导)创造、使用和更新学校文化作品,由此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过程(见图1)。

在这一思路中,静态“文本材料”是文化作品,包括以语言符号、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的资料,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部门工作规划、教师发展规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案、学生活动方案、教育叙事、学生成长体验记录等;动态“教育活动”也是文化作品,其表现形式是由领导、教师和学生策划与实施的学校各项活动。在此,“教育活动”本身兼具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静态的“文本材料”发挥真实教育作用的途径,因此将“教育活动”与“文本材料”结合起来,可以更实在、更深入地理解和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它既是动态的“文化作品”,又是动态的“文化活动”。作为“文化作品”,它综合地体现出学校领导与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文化活动”,它是文化主体自觉思考、选择、实施和反思、改进的过程。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落实到现实教育活动之中。这就是说,师生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正体现在策划、创作(实施)与改进各种文化作品的过程之中,而各种文化作品反过来又成为师生得以发展的资源;作为“文化主体”的学校师生与作为“文化作品”的各种活动及相关材料,是相互作用乃至相互生成的两个因素。在此,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化是人的主体性的产物,同时又是完善人的主体性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格局中,学校成员就不再是在“麻木”中走向“畸形”的学生、尴尬而又无奈的教师、“高处不胜寒”的管理者,而是积极投身于主动生成学校文化这一事业之中的三类主体。

二、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分项措施

在明确了上述核心思路之后,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努力还需要逐步进入到具体的学校生活之中。此时可以参照已广为人们所认同的组织文化的基本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将学校文化建设落实为一些具体项目(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运用上述核心思路,将办学理念、制度系统、教育活动、学校物质环境等作为文化作品予以开发、利用和更新。

(一)主动生成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集中表现为文化理念的更新。学校文化理念是办学思想的一种凝练化的表述,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校训、校风,表达着办学思想中的文化价值取向。每所学校都有其办学历史、学校规模、学校传统、发展定位,因此,具体的学校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理念时,需要把握自身实际情况。一般来说,至少有两个备选措施。

一是传承和更新已有的文化理念。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来说,这一措施比较合适。这需要学校领导带领师生梳理本校发展历史中的核心线索,清晰理解本校文化传统,并能立足于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师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反思、辨析、选择和提炼出富有时代特色和生命朝气的文化价值理念。

二是生成和培育新的学校文化理念。对于那些办学特色相对鲜明但整体办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学校来说,可以在原有办学风格、强势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从而提炼出新的学校文化理念。对于那些办学历史较短、在学校文化传统方面积淀还不够深厚的学校来说,可以探索新的生成和培育之路。例如,以开展某个课题研究为契机,全面规划学校发展;在规划学校发展和推进变革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发展定位,将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在变革实践中的创举结合,形成具有新意且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价值理念。

(二)主动生成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在改革进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建立新的秩序,使改革成果转变为学校新的运行常态,成为促进学校与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此时就需要主动生成体现新理念的制度文化。如有必要,可以将学校组织结构调整纳入到这一领域之中。

根据一些学校的成功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三种措施:更新制度文本,使之从琐碎、重复交叉走向系统、整合;拓展制度来源,将创新举措转化为制度形式,逐渐构成新的规范体系和秩序,同时协调原有制度系统中尚有价值的部分,形成体现新理念的制度系统;调整制度功能,,减少约束性制度、增加激励性制度,以适应当前学校管理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运用上述措施生成新的制度系统时,一方面需要根据新的文化理念、新的追求来审视已有制度,明确改革的问题、原则和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兼顾调整组织结构、形成新的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工作,使之相互协调。

(三)主动生成学校活动文化

教育活动(包括教改活动)是学校教育最直接、最鲜活的表现形态,也是学校文化不同于其他组织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学校可以逐步策划、实施、反思、改进各领域的活动,使之更充分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成为新的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一领域可尝试如下措施。一是关注重点活动项目的改进,使之鲜明地体现新理念。为此,学校可以组建和利用教师团队(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重点攻关,形成一些品牌活动项目。二是以教学、德育等方面的品牌活动项目为标杆,有计划地逐步改进其他教育活动,最终形成学校教育活动新的整体格局。例如,将学生小组合作与班级、年级和学校层面的自主管理融合,形成全校性的分层德育活动体系;将学科教学中的课型研究予以拓展,形成单元整体设{十教学活动(包括学习训练系统)的格局;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团队提供系统的校本研修平台。

(四)主动生成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往往表现在各种文化作品构成的物质环境中。通过对不同学校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的环境是限制性的,有的则是发展性的;有的环境可以陶冶人,有的则让人厌倦、想逃避。显然,更理想的学校物质环境,

“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生存环境,通过每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使环境渗透人文精神,展现师生生存状态,激发人的成长动力”。

在主动生成学校物质文化时,应根据每所学校的具体校情(独特的社区环境、历史传承及文化底蕴),设计出体现学校独特个性和文化精神的校园环境。其基本要求是要符合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体现朴实、自然、和谐和美观的要求,避免华丽和过分雕琢。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在楼台亭宇、标志性雕塑的设计和标语口号的布置、颜色形状的搭配、花草树木的安排等方面用心研究,力求艺术化地体现办学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尽量少用与其他学校雷同的张贴物或展品,而应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如定期更换)留给由本校师生创作的文化作品(书法、绘画、手工、摄影和文学习作等,尤其是在前述品牌活动项目中形成的优秀作品),用来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经过如此建设的校园环境,渗透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展现着师生的生活,散发着师生生命成长的气息。

三、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综合策略

通过具体领域的探索来分项生成学校文化固然有效,但也容易造成类似企业文化、缺乏学校文化特质的印象,甚至容易导致学校文化缺乏整体感、有机感。有学者指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探讨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性。因而今后探讨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文化建设途径,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佳效果,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又一大主题。”在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中,看似分项进行的努力应融为一体,这就需要采用综合策略。

所谓综合策略,就是让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类学校成员共同融人用新的教育理念改进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整体性地生成学校文化系统。也就是说,以改进教育活动为主线,整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历程,将它们融为一个文化系统的生成过程。

要理解这种综合策略,显然需要更复杂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在学校文化的主动生成中聚焦文化主体,也就是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和学生群体。文化的主动生成归根结底落实于主体的创造;虽然个体主体的创造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但是文化的存在是超越个体的社会现象。这启发我们:在主动生成学校文化时,要关注到每位成员的在校生存状态,要理解他们融入到学校组织的发展方式,特别是个体相互合作、形成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群体的具体方式。由此,我们关注到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和学生组织的建设。

其次,在学校教育活动及其改进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并列的三类主体,而是复合主体。其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因此,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依此类推,在真实的教育活动及其改进过程中,学校领导与师生也是复合主体。这就意味着,不应将他们三类主体简单分列,甚至据此将各自的工作(学习)活动分隔开来思考,而应融合起来综合考虑。

最后,以上述两层考虑为前提,我们就可以将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综合策略落实到领导文化、教

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建设之中。在相对区分这三类亚文化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两个观点:一是这三类亚文化本身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简单并列的,因为三类主体是复合主体,他们从事的活动本身也是融合在一起的;二是每类亚文化都综合反映着前面分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物质文化,因此不能将这三类亚文化与前述的学校文化的四个层次并列。

以上海市比乐中学的探索为例,在落实前述四层分项措施的同时,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把握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综合策略,将其落实到建设三类亚文化的不同具体举措之中。一是建设领导文化,包括在学校整体视野中,策划和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在提高活动质量的过程中,更新领导方式;创造性地理解办学理念,更新管理观念。二是更新教师文化,包括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中,开发课程、改进工作;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更新专业工作方式;通过改进教育活动,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理念。三是创生学生文化,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教育活动;在自主的教育活动中,更新学生的活动方式;贯彻“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无论是在核心思路之中,还是在分项措施或综合策略中,文化主体(也就是学校成员)都是我们关注的关键因素。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为学校成员敞开高境界的文化空间,让他们的精神生命在此空间中通过文化作品的更新、通过教育活动的改进,获得真实而主动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核心思路呈现出学校文化建设能够促成主体发展的一条可操作的线索,分项措施针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多方面的“事”的成功,而综合策略则旨在促成三类主体自身“人”的成长。采用这样一套系统的思路,可以使新阶段的学校文化建设及其研究取得新的实效,在真实的教改活动中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73。

[2]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蒋国田,李维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3]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4]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91。

[5]赵秀文。教育中的“人”何以困顿: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4):20-22。

[6]李家成,吴遵民,“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研究报告[G]∥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20。

[7]徐文彬,张勇,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就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2):21-27。

[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

[9]罗立新,创造新的文化故事提升学校发展境界[J],上海教育,2010(01B):56-58。

上一篇:管理制度与教师教学个性生成关系探究 下一篇:自由学习: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