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交流释疑”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时间:2022-04-20 12:38:59

“四环节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交流释疑―巩固拓展―当堂检测四个环节,此项课题实验在我校推行已经近两年了,在此期间,按照有关实验步骤,我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将学生的预习与交流释疑紧密结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完成对新知的探究,实现轻负高效的课堂效果,现将我对交流释疑环节的认识和做法概述如下。

一、扎实预习,为课堂交流释疑做好充足准备

课堂上的交流释疑环节是否高效,关键是质疑的质量,而学生质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前预习质量的高低。为了使学生能在预习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我们针对文章体裁、结构、思想感情的不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内容,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起来有的放矢,重难点把握到位,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教师要通过预习作业的检查,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结合自己的备课,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节课上什么内容,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明确。我们赞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精彩,但偏离新知的话题一定要调控,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前提。

二、重视教学方法,使课堂交流释疑科学有效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朗读。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当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因为教师在讲课前是以胸有成竹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哪些词重读才能体现文章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理解往往要比学生深刻得多,而这种理解,如果通过范读展现出来,就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境界,加深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学习新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船长》和《安塞腰鼓》等有代表性的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范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不但如此,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可以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敬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2.设置有效的问题。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设置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交流释疑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时,我引导学生找到中心段后,和学生共同整理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体会出霍金是物理天才,生活强者?学生通过读悟交流文中的语句,各抒己见,在互相的思维碰撞中,对霍金这一形象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很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

3.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合作探究。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长期的训练和精心的组织。首先,合作学习小组应该是由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组成的异质小组,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比如组长,他是组内的灵魂人物,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再由他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并从不同方面体验成功的感觉。其次,小组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这是开展有效的小组交流活动的保证。小组讨论不能满足于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一通,这是非常肤浅的,小组交流活动不仅要有说的人,更应该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从而使讨论更系统,更深入,大家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防止盲目的讨论和课堂时间的浪费。再则,小组合作学习要适时,即对于那些疑难问题,该交流的必须交流,不需要交流的千万不要囿于“交流释疑”的囹圄而走过程,走形式,因此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一小学)

上一篇: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多措并举,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