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时间:2022-04-19 11:53:16

浅谈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 “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便是这样一篇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超前性和现代意义的重要篇章。充分挖掘古人思想中先进思想,古为今用,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可持续发展

现代人关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早是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其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人类同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以“俭”为美德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儒家的“仁民而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中都可以追寻到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源。《逸周书》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礼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杀虫胎,夭飞鸟,毋弭母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波池,毋焚山林。”《文子・上仁》载:“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尤其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孟子更是在他的《寡人之于国也》明确的提出:“数(cù)罟(gǔ)不入(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文章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虽然这是一篇孟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富民、教民思想,表现“仁政”内容的文章,但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今天的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可以想象那时的环境还是到处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可是孟子却已经在思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数(cù)罟(gǔ)不入(wū)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数罟”:细而密的鱼网;:洼地积水,也指池塘;胜:尽,完也。意思是说: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可以让小鱼有更多的机会逃生,让他们再生长,再繁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今天有鱼吃,也可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有鱼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如果不管大鱼小鱼,毛虾一网打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今天是有的吃了,吃饱了,吃足了,但明天呢,我们的子孙后代呢?孟子的这一观点是无疑是很超前的,是不是能引起我们的更多反思呢?反观我们现代人,则是滥捕乱捞,大鱼抓没了抓小鱼,小鱼抓光了虾米也要捞,逐利的商业捕捞对我国渔业资源的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在黄海、东海2大海区,施行2个月至3个月的禁渔,为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样的共识来的晚了点,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根据孟子的观点树木不是不能砍,但是砍伐要分时节,有计划的砍,合理地、适度地开发利用,要是乱砍滥伐,树木就会减少,要是砍伐得当,给树木一定的生产时间,反而会生生不息,而且“不可胜用”。为什么要“以时入山林”呢?在我国古代典籍里,有很多类似的说法:《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斧斤”是在什么时间“入山林”呢?课本上说是“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也就是说,禁止砍伐林木的时间主要是春季和夏季“草木荣华滋硕之时”。一般说来,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周礼・山虞》也有“仲冬斩阳木(生山南者),仲夏斩阴木(生山北者)”之说。春季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时候,到了深秋,树叶凋零的时候,就表示树木不继续生长了,这个时候“斧斤”可以到山林里面砍伐树木下来使用,如果守着这个时候以时,遵照这个时候入山林,材木就“不可胜用”也。

孟子所说的“数(cù)罟(gǔ)不入(wū)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不等同于“省吃俭用”,自然资源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遵循于自然规律。今人在追求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即在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时,必须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民生、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内容,他的这些思想观点即使放到今天也显得弥足珍贵,放在2000多年前的时代来看就更加让人敬佩了!充分挖掘古人思想中的优秀元素,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读孟子,让人感叹,不愧于圣人称号;读《寡人之于国也》,让人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第一册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志松.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张振德.四书五经(现代版),成都:巴蜀书社,2000

上一篇:试论自甘风险法律制度的构成要件 下一篇:提高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