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导向要谨防落入应试的窠臼

时间:2022-04-19 10:48:50

高考导向要谨防落入应试的窠臼

据了解,在近几年高考各科试题中,结合传统文化或以生活实际为背景的题目明显增多。此次修订高考大纲,明确提出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这既是传统文化回归学校教育的一个鲜明而积极的信号,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教”等问题更是不可回避。当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课堂教学枯燥,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使得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对教育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如何把握高考考试要点,又不至于应试化教学,这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要把握学生“三观”形成的规律性,使用学生熟悉的用语和话语体系,是推进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路径。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理论“灌输”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语言和风格,深入浅出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学校内部环境看,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日常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在学校的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团研讨以及各类课堂教学和讲座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方式方法看,传统文化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安排活动内容,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机制,不断丰富和充实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及化、通俗化和理论的实用化。眼下必须建立适合时展要求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让教育模式符合大众化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把握学生的接受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宣传,把精英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缩短传统文化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现阶段推进传统文化大众化,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新手段,切实增强推进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紧迫感,全方位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事实上,高考的每一次改革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如果从教育规律出发,应该是学校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而不应该是高考要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局面。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学校教学不能不围着其转,因此,教学在围绕考题和考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否则,传统文化将被考试异化,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错误的印象。

上一篇:做好幼儿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