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时间:2022-04-18 07:08:12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摘 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古代蒙学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易诗歌让学生诵读。儿童从小读些富有情趣性的诗歌,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和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发鼓舞其向上的志趣。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他认为孩子的性情喜欢游戏,害怕拘束,好像草木刚萌芽一样,如果让它舒展通畅就能茁壮成长,反之就会枯萎下去。所以在进行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3.强调“熟读成诵”。学生读书,先由蒙师讲认生书。讲书的形式有个别“口授”和“粗粗讲解”。“口授”是教师先教学生认字,带学生缓缓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粗粗讲解”时用通俗话,要指实事说明,使儿童易懂。还要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智力的发展。

学生读书必须熟背,以背书驱使学生勤奋用功,“以期所习永永不忘”。所以,蒙师对学生背书要求甚严,在背书时,教师也要“听差”,以纠正学生的读音、分句等。背书时,还有“提背”,提到哪里背到哪里,以检查学生熟记的程度。又有“初背”(背生书)和带背(背熟书)和按时“抽背”,最后读完一册还要“通背”。故学生必须时时读书,时时背书。

在蒙学中,认书、读书、背书和温书四步曲,周而复始,日日如此,月月如斯。这对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儿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背熟了许多文词,这对以后的写作也大有帮助。不过儿童所诵读的书,并不都懂,教师也不要求儿童全懂,只好等儿童长大了才明白,现在只记住,到“后来受用”。

二、蒙学教育特点给我们的启示

主张儿童教育从小抓起,为我国历代蒙学教育家所共识,给当代儿童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作出如下思考:

1.重视小学阶段教育的德育功能。在社会发展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高度的物质享受和较多的感官刺激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较问题,受社会“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等现象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形成了“攀比心理”,追求的是吃喝穿戴,家长也以儿童的“外在形式”作为自身能力和地位的显示方式,过于关注儿童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忘却了对儿童生命形而上的追求和探索,忽视了儿童的理想教育,忘却了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已经成为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一大困惑。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播,在蒙学教材中体现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宣传儒家思想。但是这类教材除了对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外,还有一些诚实、忠信的道德教育,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到今天,仍然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2.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当今的小学教育也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了得到好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特点有意忽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在教材编纂与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向蒙学教育学习,多多编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故事,在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技能,学生又怎么会厌学呢?

3.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上文已经分析道传统的蒙学教育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诵读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今小学生背诵的篇目已经大大缩水,因此,就很有必要借鉴一下蒙学中的诵读教学,重视当今儿童诵读能力的培养。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道德修养也有很大的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有很多,因此在实验中将重点研究经典诵读对学生道德修养产生影响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是教育中的一块瑰宝,其中纵然有缺憾,但其固有的价值仍待我们思考、开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现代语文,2007

[2]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天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现代意蕴.曲阜师范大学,2008

[4]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3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以生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