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小研究生的家教:成长比成为神童更重要

时间:2022-04-18 06:01:52

全国最小研究生的家教:成长比成为神童更重要

2005年,10岁的张炀以505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13岁的张炀又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这个被大家誉为“神童”的男孩,究竟如何做到了超越常规,在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别的孩子苦读十二年也不一定能够完成的学业?这个谜底就是四个字:超凡家教。

我的儿子不是神童

张炀今年已经14岁了,从背后看,一米七二的他已是成年人,但等他转过头,白皙稚嫩的脸却无可掩饰地透露了他的年龄。14岁的张炀是辽宁盘锦市盘山县人,他两岁多就开始识字,3岁时就认识了1000个字,5岁上小学,上了一个月就跳到了二年级,又一个月后,跳到了三年级,三年级上了四个月,就跨过四年级,直接跳到了五年级,五年级上了两个月,六年级上了完整的一年。别人初中三年,张炀就上了两年,初一、初二各上了半年,初三上了一年。然后高一、高二都没上,直接就上了高三,高三也只是在学校里上了两周的课,就被学校分配到小灶去单独学习,一年后参加高考,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创造了我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的纪录。接着,张炀又用三年时间读完了别人四年才能毕业的本科,2008年,考取北工大数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张炀被誉为神童,然而,在他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儿子从来都不是神童。

张炀的父亲张会祥是当地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母亲吴慧娟是高中地理老师,相对来说,张会祥的时间比较充裕,所以照顾儿子教育儿子多数都是张会祥的事情。张炀真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天才儿童,相反,他从小就比较迟钝,发育不快,说话也比较晚,别的孩子一岁左右就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话了,可张炀却金口难开,一直到二十二个月的时候才会说话。正因为张炀过于迟钝,父亲张会祥才动了提早教儿子识字的念头。他怕张炀像亲戚家的孩子一样,进了小学一年级没多久,就被老师叫家长,给下这样的定论:“你这个孩子跟不上,退回学前班算了!”那样对孩子的打击是多么大啊。所以,张会祥从儿子学会说话不久,也就是两岁就开始教儿子学习识字,没想到, 小炀记忆力特别好,教一遍就能记住不忘,就这样,张会祥开始了对儿子的早期开发。当时的他,从没想过儿子将来会跳级会成为年纪最小的大学生,他的家教理念极其朴素,就是不让迟钝的儿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徒手识字”找到学习乐趣,及时刹车不让儿子做神童

两岁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却已经能够用朗朗的童声读书识字了,这件事不能不让大家惊奇。张会祥倒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儿子认识字是做父亲的功劳和光荣嘛,再说了,捂着也没有用,小炀还真喜欢识字,无论在商店里、饭馆里还是马路上,只要看到字,不认识就会问父亲,认识的就会大声读出来。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就认识了小炀,豆子大的娃娃,认识那么多复杂的字,于是,夸赞声也就遍地开花了。从内心讲,张会祥不喜欢听人夸奖小炀,伤仲永的故事他牢记在心,总觉得“神童”两个字是个贬义词。不过,他也不拒绝大家的表扬,毕竟大家的赞赏对小炀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可以让他有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去学习。

可有一次,小炀的小表姐到家里来做客,张炀和妻子高高兴兴地带两个孩子到外面的小饭店吃饭。小炀进了小饭店,看到张挂在墙上的食谱就眼睛一亮,开始指手画脚地点起来:“我要这个……我还要点……”小炀一口气说下来,几乎把小饭店的所有品种点完了。结果小饭店的服务员全都惊奇地围了过来,像看到一个天外来客,一下子,张炀成了小饭店里的明星。就在大家都开心地看小炀读菜谱的时候,小炀的小表姐却一个人走出了店外,表情失落,张会祥突然意识到,小炀过于张扬了,这样是不是会影响他的正常发展?

张会祥让小炀提早认字的目的是让他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是想让他养成以学习为快乐的意识,是一种智力开发,而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了制造神童。他意识到,如果过分张扬,可能会让儿子以炫耀为目的去学习,那样就误入歧途了。于是,张会祥教儿子学会了躲,尽量不去展示自己,小炀也因此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学知识是为自己,不是为了炫耀和表演。

最后,小炀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家感兴趣的对象,父子在一起的时候,遇到熟人或者朋友,对方总会要求小炀朗诵诗歌或者读报纸,这时张会祥决定暂停教小炀认字。他坚持了及时打住,见好就收的原则,认定在幼儿的成长时期,还是要陪孩子多玩多开心,不要让他因为太早的荣耀而忘乎所以,一定要顺其自然成长。

对不爱睡午觉的孩子实施反幽默教育法

小炀从小不爱睡午觉。在幼儿园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强熬两个小时,天天一回家就叫嚷睡午觉太难受。张会祥心疼孩子,既然不想睡午觉,就上小学读书去吧,于是, 5岁的小炀进了学校。因为早期教育做得好,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没几天就被小炀背熟了,孩子没得可学了,就嚷着要读新书,张会祥赶紧借来了二年级的课本,没想到,没用多久,二年级的课程也被小炀背熟了。这可难坏了张会祥,如果让儿子用一年的时间去听已经学会的知识,他肯定不会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里,那怎么办呢?于是,他有了跳级的想法,没承想,从此一发不可收。

读书归读书,张会祥的家教目标并不是培养一个高分低能的考试“神童”,而是培养一个好儿子,将来成为一个生活丰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的好男人。所以,张会祥很多时候,是和儿子一起玩的。不过,这个父亲不够幽默,也不够温柔。在家里,张会祥时常陪小炀一起看《蓝猫3000问》、《天线宝宝》一类节目,通过和儿子一起分享天真烂漫快乐拉近父子的距离,可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不因为孩子小就放低姿态,模仿他的语言或者嬉皮笑脸地用他的方式跟他说话。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刻意在儿子面前保持父亲的威严,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反幽默教育法。

张会祥认为,父亲有理由保持一种“正”的不幽默的形象。大多数母亲都在扮演幽默温柔的角色,幼儿园老师也多采取童趣盎然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柔和的教育方式。所以,作为父亲,用反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非常必要,有的家长跟小孩子交流,总试图用孩子的方式说话,逗孩子开心,以为那种幽默很有趣,其实更容易产生副作用:让孩子认识不到世界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反而觉得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去管,父母会让自己快乐舒适。于是,在学习和生活上,孩子也就没有了责任感,觉得自己没必要去认真努力。这种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独立认真的必要性,孩子才能够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学习知识,完善自我。

所以,张会祥从来都不骗孩子,不哄孩子,他跟儿子说话从来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不会用半真半假的话来糊弄儿子,市面上那些所谓“创新”的少儿读物,什么“脑筋急转弯”,什么“大话”,什么“Q版语文”,他绝不让儿子看,用他的话说就是,“轻松活泼可以,吊儿郎当绝不可以”。

从不告诉儿子“你是最好的”

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激励最重要,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你是最好的”, 张会祥却从来不跟儿子说这句话,也从来不用物质激励儿子学习,倒是儿子上大学的第一年对父亲说,“我要是拿了奖学金,先给你分一点”。因为张会祥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成长,而不是学习。学习只是成长的一个手段,你付出了,收获就是你的,不是你最好,只是你应该努力。张会祥对小炀的表扬,顶多到“嗯,还可以”、“还凑合”、“这道题你做得还行”、“这个卷子答得不错”这种程度,他的不温不火,让小炀从来都没有产生过骄傲的心理,因为从父亲的态度中他得知,自己考多少分,上什么学校,都是正常的,算不得成功,只是因为喜欢学习所以去努力,因为努力了所以收获。

正是因为如此,张炀一直走得很稳很坚定,内在的“强大的人格”让他从来没感觉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也没有什么可以骄傲可以放松的,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努力,是做一个人成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上一篇:有一个约定感天动地:妈妈的呢喃唤醒了春天 下一篇:注意保护男孩的生殖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