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时间:2022-04-18 08:49:18

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误区和对策

在早期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中,已经在不自觉地尝试绩效审计,积累形成了大量鲜活的审计经验,但那并不成体系。随着审计署的大力倡导,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也成为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的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还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盲目照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业务数据和相关结论,缺乏专业判断的能力和过程。绩效报告中部分内容需涉及财务数据之外的一些业务数据和业务情况,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涉及领域广、专业多,其提供的业务数据和相关材料对知识储备相对有限的审计人员来说难以作出有效判断。这导致审计结论有时会跟着被审计单位走,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和相关结论,并导致大多为肯定性评价,揭露资金效果低下等问题较少,这样审计服务领导决策的能力和建设性作用将大打折扣。比如,要科学评价环保资金的社会效益,就需要掌握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排污费削减率等专业指标,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需要进行科学验证,但这对审计来说非常困难。这就造成了审计的尴尬,真实不真实、准确不准确都不清楚,就要进行绩效评价,难免出现审计风险。

二是很多审定结论仅根据某一时点的审计结果就对整个绩效状况下定论,没有进行跟踪问效和回访调查。目前的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等已经开展了跟踪审计,而有些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民生资金及扶持资金都没实现跟踪。有些单位和专项资金甚至出现了连续几年都没有审计的情况。即使进行了审计,审计结论也仅仅是根据某一时点的审计结果做出评价,资金投入的长期效果如何等很少再进行跟踪问效和回访调查。比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对缓和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促进改善经营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些企业好转的迹象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是否存在好转后难以为继等问题还缺乏足够重视。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专项资金效果的可持续性进行科学评价。

三是很多定性评价脱离资金主线,导致出现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绩效审计应该以专项资金为主线,切实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运用及效果等进行评价,但当前的很多审计评价脱离了资金主线,或者没有立足资金实际,对效果、效益的评价太过宏观,出现了一些盲目夸大的审计结论。比如某企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这并不一定都是专项资金的功劳,甚至不一定是主要功劳,因为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或者其他途径来实现。只能说专项资金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作用,至于作用多大,需要证据,需要通过统计、计算等定量的分析来做出判断。总之,脱离资金主线进行评价会大大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面对以上误区和风险,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该如何推进呢?笔者认为,有些问题受审计力量等客观情况的影响解决起来有难度,但并非无法可施、无药可医,各地应该针对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的实际,打破旧审计模式框框,从仅仅对账本中跳出来,在实践中谋求创新和突破,具体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跟踪问效,不断地关注政府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近年来我们对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改造等重大政府工程项目,社会普遍关注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款物等进行了跟踪审计,对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进行了实时的联网审计,积累了大量经验。笔者认为,许多政府专项资金因其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数额巨大等的特点,也应该加强跟踪审计。审计要根据资金走向,从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等开始一审到底,全面检查资金在各个环节和流程中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中要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的成果,通过联网审计实时监控、建立共享信息库等,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结束后,应该及时进行回访调查,一个时点审计的效果有可能不完整,资金效果的好与坏可能看不出来,必须通过长期的、连续的绩效审计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对专项资金跟踪问效的做法应该固化为一种制度。

二是抓牢资金主线,切实关注政府资金三方面绩效。针对紧抓资金主线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紧紧围绕资金主线,重点关注资金的经济效益、政策的社会效果和保障性资金的安全效应。比如在对科技专项资金的审计,我们重点关注了资金的投资效益,发现部分项目投资效益有待提高,相关单位20__至20__年实际返还投资收益仅占应返还的五分之二。对保障性资金等非盈利性的专项资金项目,主要关注政策效果和安全效应。比如在20__年的再就业资金审计调查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政策效果,发现了再就业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正逐渐形成等好的方面,并发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在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中,我们则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规范、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资金存储是否安全和有无挤占挪用等安全效应进行重点关注,这是绩效审计深入开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环节。

三是减少审计风险,科学评价政府专项资金绩效情况。联系基层审计机关实际,笔者认为绩效审计实践的意义比盲目构建各类审计类型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大。这并非放弃指标体系的构建,而是通过具体实践的鲜活案例和经验来梳理总结,打好基础。绩效审计实践先行先试可以有力推动绩效政府的建立,促使各部门完善自身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最终实现绩效审计目标的有所指,绩效评价有根有据,达到用其矛攻其盾的目的,切实减少审计风险。

四是围绕审计目标,灵活运用各种绩效审计方法。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必须根据审计目标和需要而定。比较常用的绩效审计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文件查阅、现场走访、对比分析、趋势预测等。笔者认为,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实用的方法。绩效审计的发展要求审计人员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能成为一专多能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 经济管理和审计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宏观分析等能力,因此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五是主动借助外力,扩大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成果。近年来,我们逐步尝试借助外力参与审计,借脑、借人、借技术已经不断推广。比如在区域环保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过程中,我们邀请了环保专家和工程专家参与审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审计人员在某些方面能力的不足。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因涉及领域广、对绩效评价要求高等,也需要借力。借助专家的力量,不仅可以有效做好某些特定的审计[文秘站:]项目,还可以为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评价体系出谋划策。目前,我们已建立了多个审计专家库,这应该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借力,还需要借助上级机关和社会群众的力,比如通过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上报市政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审计整改落实,促进发挥绩效审计的最大效果。还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等,进一步唤起群众心中的纳税人意识,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监督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的意识,推动资金的高效使用。

上一篇:监狱民警廉洁执法论文 下一篇:税收专项调查摸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