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4-18 07:30:53

激励教育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将激励理论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联系起来,分析了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引入激励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阐述了相关的激励方法,提出了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应用激励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激励 社会工作实务 五年制高职 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5-01

为了进一步贯彻课程改革精神,改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我们将激励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实践之中予以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施激励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探究

人的心理素质是激励教育突出强调的因素,要以人为教育的主体,拓展人的潜能,建立和改善人的内部动力系统。激励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一定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就是关注人,注重发掘每个人的内在潜力,通过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外部环境,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不单单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这种职业理念。这种职业精神与理念跟激励教育的内在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这恰恰成为我们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实施激励教育的基础。

2.必要性释述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多元发展,作为一名五年制高职教师必须特别注重课堂的艺术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课程改革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内化为一种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施激励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贯彻了多层次激励、公平激励和持续激励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并根据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不断提出更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又符合学生能力的激励目标,不断形成激励刺激,强化积极的行为。

1.榜样激励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观察和模仿的过程,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过程可使行为改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特别喜欢模仿,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言行加以正确引导,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这不但是激励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对于榜样的选取,可以从学生身边选取值得学习的同学,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也不可低估。同时,也可以选取《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案例中的主人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相关的助人方案,因此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案例,而大部分案例的服务对象都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和鼓励下,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困难,改变了困境,这种自助的、不怕挫折的精神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目标激励

目标是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成就或结果,是人们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决定的。确立目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与学生认定的需求,学习目标的价值有关,而且与学生心目中认为能够达到目标的成功概率有关。”目标要具体明确,指向性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学生实现目标。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事,不如告诉学生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把事做得更好,即给予学生一个可达的目标并教授实现目标的方法。同时,目标的确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在《社会工作实务》课堂上让一名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中等的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助人项目,完成的效果不理想,莫不如让他把这个项目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搞清楚、搞透彻。

3.过程激励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愿望与要求,为学生创造并提供一切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让学生恰当地参与课堂教学,既能激励学生,又能为教师获得有价值的建议。通过参与,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例证、活动及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达到课程目标,多设置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模拟情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扮演一个实际的角色,并主动地参与教育中的过程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或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来,更大地提高《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4.评价激励

评价的宗旨在于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也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注重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例如,在平时的课堂作业本上用激励性的书面语言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等等。

三、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实施激励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激励、言语激励、实物激励、情感激励等激励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运用,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授课效果。其中情感激励与实务激励的效果更好一些。但同一种激励手段使用超过三次,效果就不再明显,后几次使用效果微乎其微,各种激励措施在短时间内能起到促进学生听课、学习的作用,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应该还需要从制度与管理角度解决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袁允伟.加强精神激励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5),45.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探索 下一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