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地理知识

时间:2022-09-08 03:42:27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地理知识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对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单调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有用的地理知识比无用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增加地理知识的力量。

【关键词】地理知识 力量 丰富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72-02

当我读到“知识并非力量,只有当知识被运用时,它才具有力量”这句话时,我震住了。多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却突然发现“知识并非力量”了。难道,是培根错了吗?不是的,只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他的意思而已。知识的确是力量,但它成立的前提是知识正在被运用,正在被我们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它的力量才会彰显。

因此,丰富的地理知识比单调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有用的地理知识比无用的地理知识更有力量。

一、教给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

现行地理教材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有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如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为了简化,许多地理知识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只剩下相关的结论了。

为了简化,于是地理教材斩断了地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只剩下掐头去尾的“中间断”。现行地理教材在讲地理原理时省去了较多的细节,使学生无法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同样也没有设计问题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了教学的简单,教师可以照本宣科,因为现在地理教科书中的结论是确定性的,然后是大量的习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不是用地理原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种简单的地理虽然给学生也带来营养,但它惯常以“压缩饼干”的方式提供。压缩饼干也是可以充饥的,却不能激起人的食欲。

为了简化,于是地理教科书没有用更多的篇幅展示科学家的思维历程,特别是前人走过的弯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这些结果常以概念、特征、规律的形式出现,用词是冰冷的、抽象的,读起来是艰涩的。由于简化,地理教科书中只有确定性结论的存在,地理教科书更像词典,是代查阅、核对用的,而不是用来引起思考的,这样做的代价是省略了知识的丰富和体验知识的快乐。

随着教学年代的延长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掌握了一套教学操作程序,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经济的方式方法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告诉学生,强逼学生生吞活剥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性知识乃至无用的知识。这样使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这样看来,若说知识是重要的,那么只能说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若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只能说丰富的知识就是力量。

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加知识的丰富性呢?

第一,添加。是指对于某些地理问题,教材完全没有素材,此时教师为了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添加的素材。大气的保温效应是由于有大气逆辐射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效应呢?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没有讲。在授课时,教师应作适当添加。教师应介绍大气成分、大气的分层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因此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因此大气层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为什么人类要保护臭氧层了。

第二,补充。是指教材完全没有素材,为了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版没有提供板块构造理论知识,而修订版只讲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结论。这时可以补充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形成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理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三,修改。是指教材中提供了素材,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数据反映的事实已经事过境迁,此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教学素材,有效消除教材素材的滞后性,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时事,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发展。

第四,改进。教师不能把教学经验简单地理解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忽视经验所内含的价值,而应充分发挥教学经验的优势,使学生乐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以往的地理课程和教学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学生发展、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表现为:①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中未得到充分体现。②知识的堆砌,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罗列大量地理事实,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原理性不强,迁移价值不大。③忽视实践和应用。④过分注重形式,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的体现考虑较少。所以学生感觉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用,这样的地理知识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样的地理知识是没有力量的。

有用的地理知识才有力量。针对中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两层涵义:我们必须考虑现实的升学压力,学生家长和学校比较关心学生能否考上大学,能否考上好的大学。在短期内,这一现状很难改变。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毕业和升学要有用。新教材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对于学生“有用”的涵义更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起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才爱学。学生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样的地理知识就有力量。对学生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个人的基础素质,才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

加强“对生活有用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借助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教师要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时,水流的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等。

2.联系社会热点

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相比,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地理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工具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及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最近发生的地震、火山、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事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等。

3.结合乡情资源

“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取之于学生熟悉的本乡本土的有用地理知识,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产生积极的思考,甚至形成一些建议和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江阴市新桥生态农业模式是怎样的?江阴市临港新城的规划考虑了哪些主要因素?是否合理?等。

4.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到外面的世界去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习“商业区位条件”后,我组织学生去考察江阴市步行街,从地理位置、交通、租金、人流量、销售量等方面调查,分析步行街布局是否合理,生意能否会越来越兴旺,等。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地理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培英 《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地理教育》2005.4

[2]钟启泉 《“知识教学”辨》《上海教育科研》2007.4

[3]夏志芳,陈大路 《地理教科书中的确定性结论对教学行为的负面影响》 《全球教育展望》2008.8

[4]乔红伟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

上一篇:激励教育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的实践与探... 下一篇:智慧整合:还学生语文学习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