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

时间:2022-04-18 04:49:39

浅谈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

摘要:传统的作文评改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在评改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完全是高耗低效,与新课标的“高效教学”理念相背而行,必须加以改进。本文尝试从规划目标等五方面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作文; 评改; 实效; 提高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全批全改或精批细改,这导致作文评改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在评改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中艰辛不堪言;另一方面,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写作兴趣欠缺,水平难以提高,完全是高耗低效。这显然与新课标的“高效教学”理念相背而行。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呢?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一、整体规划,明确目标

《礼记·中庸》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的评改也应该这样,应做到整体规划,目标明确,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评改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每次作文评改偏重于一个或几个侧面,让作文评改和作文练习形成一个训练链条,体现出评改的阶段性、序列性和渐进性,从而达到系统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目的;二是每次作文精批细改哪些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学生精批细改的次数均等,确保作文评改的公平性。而对教学中与作文评改密切相关的一些环节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导”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独特个性,“评”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参与”时要采取“尊重、平等、积极”的态度。当然,还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变化对规划、目标等适时做出修正,并多出新点子,以适应新形势,求得最佳效果。

二、鼓励为主,树立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 学生写作文,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造。他们成文一篇,亦非易事,送给老师批改,期待着老师的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教师评改作文时,应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学生作品的真心拜读者、欣赏者、分享者,而不是一个严肃无情的作文“判官”。我们要和学生同喜、同忧、同想、同感,批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要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且多从正面启发诱导,多表扬,尽所能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一旦体验,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甚至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我想写、我要写、我能写”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鼓励式的评改,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能树立自信心,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疑意义重大。

三、互动评改,拓展思维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批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以说,新课标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我们可以采取与单边传统不同的批改方式。其中,互动式批改非常值得尝试,它可解决教师单边传统批改作文所带来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习作评改的快乐。因为只有互动,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才能被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并且消化;同时,在互动中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无论是分组互改、一对一互改,还是口头讨论性互改或书面批改,都是在学生之间进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轻松自由氛围的空间,他们真正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的想法、“我”的写法能够自然地、尽兴地表达出来,会产生许多新颖的观点、鲜活的构想,并且越想越说,越说越想,胆子就越来越大。在这想想说说、说说想想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想象也越来越丰富。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与人合作、敢于质疑的能力,更可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巧于点拨,重在引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就是引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应善于通过点拨、诱导,启发学生思维,不仅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写不能那样写,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因此,我们应给予学生指点和引导,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角,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亲身去体验、感受,以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其中,对词语、句子的评改要做到这一点,对文章观点的评改更应该如此,因为教学生作文其实质主要是教学生做人。文如其人,为文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要启发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鼓励其“说真话,诉真情”,引导其注意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略改精评,讲求实效

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此话很有道理,宋代诗人王安石先后选换了“到”、“过”、“入”等十多个字才最终确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便是精益求精的典范。但若教师每次都如此全批全改、精评细改,恐怕不但把自己累得头昏眼花,更把学生改得信心全无。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是吃力不讨好的,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试想,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从日常教学实践来看,作文评改宜略改精评。所谓“略改”,就是要少改动多迁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能改的尽量让学生去改,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出来即可,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中体验写作的甘苦,感悟写作技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精评”就是要评到点子上,评到要害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作文功底,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与特色、缺点与不足,并能找到改进与提高的办法。

作文评改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却也是最为薄弱、最令人困累的环节,如何去弊兴利,实现低耗高效,实在值得我们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霍丽波:《浅谈师生互动式作文批改方法》——《教坛聚焦》2010年第6期。

[2 ]李巧忠:《构建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3]段秀梅:《我的作文批改方法》——《快乐阅读》2011年第12期。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与实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写字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