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

时间:2022-04-18 01:25:56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中国的贸易总量和GDP高速增长,但是出口的主力军——制造业却总是处于世界落后地位,其结构升级一直未能实现。利用全球价值链(GVC)方法,首先解释中国贸易量激增的现象,然后从GVC治理和产业链升级等角度揭示中国制造业长期停滞不前的三大原因,最后基于这些原因给出中国制造业突破困局的方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制造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61-02

一、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遇到困难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优势构成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以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为出发点,以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策略为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参与国际分工。从数据上来看,该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从1990年的5 560.1亿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236 401.99亿人民币,增长42.5倍,国内生产总值也从1990年的16 992.32亿增长到2011年的472 881.56亿人民币。但是,贸易总量的增长虽然促进了GDP的增长,但并没有促进中国制造产业的升级——无论是出口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还是产品附加价值增值,都没有得到迅速的提升。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笔者认为应从国际分工的研究入手,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方式也许影响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全球价值链(GVC)正是基于国际分工理论的产业经济学概念,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贸易经济发展对中国本土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的视角。

二、以全球价值链(GVC)理论解释中国贸易量激增现象

全球价值链(GVC)理论把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价值链,每个国家发挥各自优势针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价值链分工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

Arndt和Kierzkowski(2001)把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域进行空间配置的现象,称之为片断化。片段化有两种方式实现:由跨国企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来实现,或者通过原始装备制造(OEM)、原始设计制造(ODM)等方式来实现。

总体来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贸易总量的激增,与这样两种“片断化”有关:一是数十万家外资企业以FDI的形式在中国沿海地区加工组装的产品,主要涉及大量利用劳动力的生产作业部分,以满足国外订单的出口为主;二是中国自身的本土企业,在一些技术水准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以OEM形式吸纳跨国公司发出的国际代工的订单。两种“片断化”的逐渐形成,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出现跨越国界的急速流动,并以制成品出口的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贸易量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停滞不前,也恰恰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三、以GVC理论探讨中国制造业升级停滞不前的原因

按照GVC理论,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业链条的低端,即“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细分制造环节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企业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业务,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了所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部分。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无论是设计、分销和服务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地位,并且拥有很多制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专利技术。而中国制造企业,从传统的玩具产业,到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基本没有拥有自己的品牌,仅仅为世界各大厂商进行国际代工。

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实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第一,“俘获型”GVC治理模式。按主导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控制力的不对称程度,全球价值链分为五种治理模式: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层级式。其中,俘获型指价值链上各环节权利关系不平等,购买者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通过设定标准监督和控制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供应商对购买者依存程度很高。

世界跨国公司在其高度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支持下,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占据了GVC的高端。这些跨国公司已经成为GVC中的领导性企业,是整个GVC中的主导者,而中国却被锁定在GVC的低端,成为被支配者。从价值链治理角度讲,发达国家利用全球价值链的有利地位,“俘获”了中国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标准、产品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等环节全都是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和监督,中国企业仅仅是按照别人制定的标准进行产品代工和装配。

第二,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升级道路上受阻。一般来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有以下升级路径:加工装配和代工—关注全部生产过程(包括零部件的来源)—尝试独立制造完整的产品—自己设计产品—在本国和全球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中国制造业企业升级主要在上述路径中的第四步和第五步受阻。

显然,中国目前发展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主要靠OEM模式,如为苹果的代工厂商富士康。不能否认,这些企业在为国际品牌代工时,具备了很强的模仿能力,而且很多厂商的基本理想都是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OEM,进行“干中学”和“用中学”,把价值链转变为学习链,把学习链转化为创新链,制造自己的产品,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在这条路上成功走通的企业寥寥无几,大量企业仍然挣扎在利润率低、竞争激烈的代工领域。OEM企业在代工中,利用学习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所制定的标准和工艺,通过生产实践,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通过模仿等技术扩散形式促进了国内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是走到这一步,这些厂商的能量似乎已经耗尽,创造自己的品牌的产品来引导世界潮流的愿景却迟迟未能出现。更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代工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被“俘获”关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OEM订单依旧是这些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

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原因导致中国OEM企业的学习过程是机械的,第一,价值链上游企业制定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要求OEM企业严格照搬,留给他们的创造空间很小;第二,由于忽视设计和创新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很多OEM企业只满足于按照给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生产活动,不思进取,导致其工艺技术整合能力很弱甚至没有。这两个原因导致这些企业不能学以致用,模仿也仅仅是照抄照搬。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国际跨国公司的创新速度。中国制造企业虽然能迅速模仿能力强,但只能做到“形似而神非”,无法学到别人的精髓,所以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

四、中国制造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地位的方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拉动了中国贸易总量与GDP总额迅速增长,但是同时却出现了制造业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困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制造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为了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想办法使中国制造企业取得突破。

1.加强中国制造企业的学习能力。上文分析看出,中国制造企业的学习能力仅仅处于模仿阶段,打破机械的学习模式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突破口。首先,政府应该在创新方面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解决这些企业的后顾之忧,进而形成一种创新为荣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中国制造企业在OEM过程中,不应只看到眼前利益,不但要坚持将每年利润总额的一部分投入专门的技术研究开发,而且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劳动者从低技能的加工装配者逐渐培养成高技能的产品创造者,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产业工人的素质;第三,加强中国制造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最好是能够由政府主导,以地域为划分建立统一的研发和技术交流中心,集中不同制造企业的优势,进行产品制造技术和工艺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由参与的企业共享。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改变中国制造企业机械的学习模式,让企业在技术合作和交流中做到活学活用,使企业真正具备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突破GVC低端地位的关键。

2.积极构建属于中国制造企业自有的全球产品营销网络。如前文所述,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的除了设计,还有销售和服务。笔者认为,设计、销售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产品能够销售出去,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品的售后服务和跟踪反馈贴近市场,可以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为设计提供准确方向。它们三者共同作用,互相影响,是产品附加值的源泉,有机形成了GVC的高端领域。所以中国制造企业不但要在设计创新方面下功夫,而且要有建立高效营销网络和优质售后服务的理念。

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分地域分行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业工会,各个会员企业可以共同出资成立统一为其服务的营销公司,共同努力构建统一的品牌集团,整合已有的营销渠道,集中精力建设统一的全球产品营销网络,为旗下品牌提供统一高效的售后服务。这样的系统一旦成功运转,不但解决了销售问题,而且顺带解决了同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问题。

参考文献:

[1] 盛朝迅.比较优势因素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2,(8).

[2] 邓俊荣.从知识科层到知识共同体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6).

[3] 刘冰,等.基于全球技术链的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

[4] 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视角[J].学术月刊,2007,(2).

上一篇:长城汽车现质量问题 售后服务成重灾区 下一篇:如何认定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