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的本土化

时间:2022-04-17 03:34:52

浅谈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的本土化

摘要:本文从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兴起入手,分析了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土化的特点,并提出了本土化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电视娱乐谈话节目 本土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追求的满足,国人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电视作为一种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81%,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为了争抢更多的受众,电视台更是煞费苦心,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开辟各种节目类型。而这其中,娱乐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成功的例子可谓是屈指可数,如何在原有节目形态的基础上增加本土化的元素则显得尤为重要。

1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近年的兴起及成功范例

1996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实话实说》,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创办了《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这几档谈话类节目的成功使得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在电视上大行其道。之后几年谈话节目的娱乐化泛滥、电视人观念的转变与大环境的改变有着很大关系。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①199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广电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要求全面推进以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制度改革。具备宣传喉舌和文化属性的传媒机构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电视台只有在收视竞争中领先一步才能获得观众的青睐,这样才能受到广告商的垂青,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如何获得高收视率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人们对观看电视的需求已经从最初娱乐消遣为主上升到消遣娱乐和获取新闻两方面为主,但电视相对于报纸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仍然较低。电视所具备的画面感现场感强、丰富全面等优势更加适合谈话类节目娱乐化的呈现,使观众感觉嘉宾就在眼前,更有身临其境与嘉宾近距离接触的感觉。

②“泛娱乐化”潮流的趋势。中国的媒体在发展初期都承担着新闻舆论工具,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功能,随着政治的民主,经济的开放,作为节目来说,一些乏味的信息和刻板的说教,已不再是大众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乐”的生动化、娱乐化的节目。所以受众的影响促使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风促使了谈话类节目的娱乐化。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在各大电视台节目策划人眼中大放光芒,从而纷纷涌现。

顺着这股潮流,很多电视台推出谈话类节目。2000年推出的《聊天》,2001年推出的《对话》和《超级访问》就成为内地同类型节目中的佼佼者。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台湾很多综艺节目进入内地观众的视野,如《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娱乐百分百》等等。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深夜播出的娱乐谈话类节目《幸福晚点名》,虽然与台湾中天综合台《大学生了没》在节目形式上极其相似,但在本土化方面下足了功夫,仍可以看作是成功的例子。

2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土化的特点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注重娱乐性,节目本身就相对轻松,观众易于接受。加之节目在嘉宾选择、话题设置贴合本土化,受众自然就会有亲切感。例如有些话题“明星的叛逆青春”、“明星搭机过海关”等话题也是普通人常遇到的,这样一方面在话题上有亲近感,另一方面普通人也想了解明星的生活,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所以我认为,娱乐谈话类节目的本土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受众,受众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本土化的节目也存在自己的劣势。如果只注重一味的本土化,迎合了当地受众,在其他地方的受众数量就会受到限制。因为各地的生活文化有着差异,例如黑龙江卫视的《本山大本营》,如果不了解东北人的说话习惯,没看过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的观众就很难融入其中了解人物的关系,所以《本山大本营》在北方的观众肯定多于南方,收视率在南方肯定不如北方。

3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土化方面改进措施

任何电视节目的兴衰存亡都和受众心理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只有满足了最大多数受众的收视心理需求,一个节目才能生存、发展。随着内地电视业的发展,虽然它的政治使命和行政方式依然存在,但是它更可以被看作是以节目为内容、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所以,在保证大的方针政策方向上的正确之外,如何吸引受众就变得很重要。现在,就我的认识谈谈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在本土化上改进的几点措施:

3.1 保留必要的本土化。虽然很多港台节目很成功,但是成功不能复制,不能一味效仿,所以应当在主持人驾驭话题能力、节目话题设置方面下功夫。

3.1.1 主持人方面: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担任的角色随着谈话角度、谈话内容、谈话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大致来看可以分为讲述者、引导者、求救者、聆听者和统帅者五种角色。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如果不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节目不同进程中的身份,以及所负担的具体责任,那显然不可能在临场主持中对节目起到应起的作用。主持人在谈话期间注意引导嘉宾时的技巧性,主持人的文化内涵也要以内地的儒家思想为主,审美习惯以内地为标准。并且“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使得媒体遵循党性原则,所以主持人在引导话题时要注意回避敏感问题,也要避免低俗化。

3.1.2 节目话题设置:在话题上加入观众所喜爱的原生态元素,多挖掘民间资源与传统资源,多一些原创性的因素。在提倡自然的现代社会,电视观众看惯了荧幕上那些包装精致的演艺秀,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更希望看到加入了本土化元素的“真实电视”。所以在话题设置上应当注意观众喜欢的话题。

3.2 在本土化方面做出改进措施。

3.2.1 节目话题设置:为了争取更多的收视率,在本土化基础上应当有所改进,可以在政策允许基础上学习港台节目的模式,结合内地的文化,设置一些受众关注的话题。例如《幸福晚点名》,虽然形式上与《大学生了没》很相似,但是针对内地观众作出了一些改进。如2010年5月1日的话题针对内地近年来剩男剩女问题“谁说年轻人不相亲!”就是结合了当今社会流行的话题。

3.2.2 节目包装:内地节目形式单一,许多娱乐谈话类节目只注重镜头的应用,关于字幕、现场布置、音效并不费功夫,娱乐谈话类节目本就以轻松娱乐为主,节目后期制作时应当利用这些元素来丰富节目,在这一点上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就做得很好,在开场加入一些说唱来表现被访者的背景话题等,而说唱正是内地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节目受众也是年轻人。现场布置也很轻松,椅子和茶几的布置感觉没有距离感。

3.2.3 电视台内部在本土化上的监督:内地节目有时在学习港台节目时会落入低俗化或者一味追求节目效果而忽视或者摒弃本土化的风格,而媒体会对大众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影响。电视台内部应该在节目前期策划上就重视节目风格、节目内涵的设置,从开始就注重监督,避免出现一些不适宜内地电视制度的节目模式或者内容,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本土化在节目中的体现。

电视娱乐谈话类节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本土化方面从主持人谈话方式、节目话题设置、节目后期包装上加以努力,只有汲取成功节目的经验,加入自己本土化的元素才能在同类型的节目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于丽爽,宋茜.脱口成风 谈话的力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3]刘洋,林海.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上一篇: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长安区农家乐服务质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