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认识

时间:2022-10-11 09:12:28

浅谈对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认识

摘要: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可以使得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完工,使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处理好与其他竞争性用水户的关系,考虑好如何处理与公共资源――水的关系,即使今后出现水事纠纷,也可以迅速解决,因为有各方的承诺和相应的补偿方案做接应。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 高效利用 合理开发 有效保护 统一调度

1 目前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制约因素。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与人口、土地及矿产等资源组合极不协调。

2 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必要性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性基础资源,它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于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施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可行性

3.1 取水许可制度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水法对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相关研究为水资源论证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它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是政府依法调控全社会水资源需求的基本措施。

3.2 水资源论证相关理论、方法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表现在:对问题的描述由单目标发展为多目标,对新的优化算法、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控制理论、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大系统优化理论的应用。配置方法和技术从前大多是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如今也转化成为向量优化理论、数学规划与模拟技术等几种方法的组合。配置内容也开始考虑雨洪资源的利用,从地表水的分配调度发展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从单纯的水量分配逐步发展到水量、水质的统一调配。配置目标从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资源配置指导思想目前主要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它相对于从前的“面向可持续发展”、“基于宏观经济”、“以供定需”、 “以需定供”有了全面、科学的进步。它标志着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从无到有、逐步直向成熟。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提出论证的阶段不一致,导致论证内容的深度不一致

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只规定了要在上报项目可行性报告前进行水资源论证,没有明确项目必须达到何种深度才可以进行水资源论证,所以,不少项目业主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或仅有地方发改委同意建设项目的文件时,就开始进行水资源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论证工作,缺乏基本资料,论证的工作量相当大,论证的深度往往不够,很难达到论证的效果。

4.2 取用水合理性难于把握

由于对相关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不了解,因此目前论证工作也仅能凭借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对能分析的厂区生活用水、绿化、道路喷洒等杂用水进行合理性分析,尽管分析的很细,但由于这部分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很小,因此左右不了全厂的总用水量指标,而对于用水量占绝对比例的生产用水只能从全厂生产总用水量与行业定额进行简单比较,对于评价各环节、各流程的生产用水的高低则束手无策。同时用水指标的先进性也难以界定。对于有行业用水定额的工业项目,还能够分析其用水指标,而对于一些没有行业用水定额,尤其是特殊工业和新兴工业项目有用水指标难以界定。而且对同行业国内外的先进用水水平所知甚少,因此给项目用水指标先进性的判断带来困难。

4.3 一些结论过满,没有留有余地

相当多的论证报告书给项目或项目业主提的建议较少,仅仅为了项目能够立项,对于项目的科学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作用不大,实质性建议较少,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目前一些项目论证工作深度不够,论据不充分,在描述词语的选择上,有时过于绝对,没有留有余地,如常用“影响很小”“基本没有影响”“没有影响”等词语的使用,不利于论证报告的实施。

4.4 忽视生态环境用水量

工程要求在取水水资源论证中留出一定的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量是关系到水环境的很敏感、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提出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4.5 项目业主和论证单位对论证工作的认识有待深化

目前许多的项目业主对论证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思想,对于论证单位和论证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论证合同后,为公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服务的意识还不明确。作为论证单位和论证专业技术人员,理应为公共资源――水的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负责,应该站在国家公共利益的立场上,树立全局意识。

另一方面业主还要改善自己的观念,为了使论证工作达到有效的深度,要保证给论证单位论证和编写报告书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为了尽快完成,而忽视它的质量,或者认为论证仅仅是立项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重视它的作用。

5 几点建议

5.1 保证论证内容都能够达到必要的深度,明确论证的阶段或前提条件

最好在项目初步设计以后或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行水资源论证,论证内容与环境评价各有侧重,这样做基本资料的结果会比较齐全,论证内容深度能够一致。特别强调以下几条论证的前提条件:①附近用水户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等。否则,不予论证;②水生生物现状及影响分析,③污水退水影响要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包括温排水计算或试验),④客观全面的河势分析,⑤确定的厂址及取排水口位置,⑥确定的项目用水量和用水工艺流程。如果做不到,则至少要按照报告书的全部内容进行论证,

5.2 确定三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

建议设定三个层次评价区间或范围,分别称作水文评价、取水评价和排水评价范围。应该根据论证内容的要求制定统一的评价范围,设立水文评价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评价区间和建设项目与其他用户相互影响区间。

5.3 对项目及报告书应逐步建立起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评判建设项目用水排水合理性和论证报告书是否合格,应该逐步建立起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或像环境评价那样,根据各环节的论证要点,建立表格化的打分检查表,优良率达到一定要求,论证报告书才能通过。这样可以将目前“咨询性”的评审会,逐步变成项目立项能否成立或过关的评审会。

6 结论

总之,马上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难度较大,因为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建设地点情况各异,目前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但即便这样,也不能一票否决水资源论证的权威性,确定技术标准是必要的,必须逐渐实现标准的清晰化。

上一篇:浅析石油禁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下一篇:天津市农村“三改一化”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