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时间:2022-04-16 10:00:59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摘要:在高等院校大力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在中等专业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倡议,分析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就课程的通识教育提出了课程专题化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 中职 课程 专题

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们也注意到,中职教育越来越局限于职业培训甚至是工种培训,而忽略其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麦可思公司《2008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指出“企业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积极学习、有效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心理健康等专业能力之外的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通用能力”;报告还指出 “学生在毕业半年后普遍认为自己不能适应实际工作,更不能满足岗位变更的需求”。当前,我们在看到中职生首次就业率较高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他们的就业质量低、稳定性差、发展空间小。因此,为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深厚功底,增强就业竞争力,中职教育在加强技能培训为学生首次就业服务的同时,还应向其提供一个通识教育的广阔空间,提高其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普通高校大力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普遍接受的通识教育观认为:通识教育是所有学生都应接受的广泛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公民。据笔者理解,通识教育观的内涵包含三层意思: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通识教育的内容是非专业知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体完满生活做准备。

一、中职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展通识教育是中职学校体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方面。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教育功能,而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而非制成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并不代表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劳动者而将其变成生产“工具人”的工厂。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彰显教育的个体功能。中职教育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基层的零门槛教育,面对的多是教育层次较低、家境贫困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既获得谋生的手段,又具备发展的后劲,学校又如何真正体现“中职教育既要为首次就业服务,更要为中职生转岗、晋升服务”的服务宗旨,这是职教界同仁急需探索的新课题。

开展通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遏制学生厌学、失学的势头。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仍占主流(尤其是对一年级来说),且许多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旧有的模式和滞后的手段上,再加上近年来受功利主义影响,开设了太多的专业理论课,内容单调而深奥。这让部分“坐不下来,听不进去”的学生更加难以忍受。据学校教务部门统计,一年级新生由于厌学而导致失学率高达20%,且有蔓延之势。这个问题不容忽视,笔者认为,大胆转变基础教学模式,大力开展中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可有效遏制这种势头。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的内驱力可以来自信念(如升学),也可来自兴趣、需求。由于通识教育针对的是不同专业(领域)、面向社会生活、立足个体服务的常识性教育,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需求,而且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大都网络资源丰富(有案例、有图片、有视频),可以整理成精品课件,便于进行多媒体教学。而符合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的素材才会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参与。我们只有想尽办法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他们。从这个意义讲,无升学压力只靠兴趣、需求驱动的课堂教学对中职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开展通识教育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稳定性。根据学校的年度就业调查统计,学生的就业稳定率仅有60%左右。调查还显示,学生自身定位模糊、急功近利、承受不起挫折、适应不了社会等因素是造成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不能否认,这是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引起的。通识教育表面看似乎与就业无直接关联,但在生活中,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因此,教育出来的人应既能拥有谋生的能力,又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个人和社会都应是教育的受益者。通识教育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掌握应有的共同基础,倡导“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有机融合,注重交往资质的培养,显然,这些都是中职学生面向社会所必需的。学生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在更丰富的领域发挥出应有的活力,择业的心态才会保持一定平衡,从而抵制就业环境中的各种不利诱惑和悲观情绪,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二、学科中的通识教育

1.中职特色的通识教育

中职学校开展通识教育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可以说中职特色的通识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中职学校基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因素的制约,开展通识教育不应也不可能仿效普通大学的做法,应存在规模、程度和模式上的较大差异。中职特色的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职业、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常识性教育。应以社会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知识的系统、精深,可根据学生需求在相对宽泛的范围内来扩大涉猎。

笔者所在学校通识教育起步于2010年的特色课,当时教务部门要求每个老师把自己的专长写成特色课教案,并送交教务处。教务处在有些班级无老师上课时会通知其他老师到该班上特色课(有些教师常因承担较多的非教学任务而不能及时到班上课)。这本来是教务部门管理学生的一项举措,不料学生在接触不同专业老师和不同领域知识后反响较好,甚至称这是“最有意义的课程”。很快,教务部门把这种模式进行了推广。目前,学校的每个专业、每个班级都独立安排一门通识课(综合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职业需求。

2.通识教育背景下课程的专题化设置

应该说,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元体系,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课程教学,而课程的关键是专题化,这也是教师可不受条件制约就能完成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课程进行专题化设置,利用网络资源做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精品课件,供教务相关部门根据专业通识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灵活地选用。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心得,对中专物理课程进行专题化设置,如右表所示。

要做好这项工作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专题通识化。通识教育背景下基础学科的专题化设置应以社会需求、学生接受能力为导向,以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同时体现专业目标要求。专题面可以广,但不要深;分析多定性,少定量。我们参考教材但不照搬教材,学科的重点并非通识教育的重点。例如,物理课程中的“运动和力”“电场和磁场”是重点,但不宜作为中职学生通识教育的专题。为了追求课程完整性、严谨性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专题独立化。各个专题内容应相对独立,且一个专题一次课(最多不要超过二次课),这样学生每次课都可以轻装上课,目标明确,学有所获;更为重要的是,专题独立化适应了通识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时代性的要求,有助于学校通识教育的展开。

(3)课件简约化。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贴近社会,是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考虑到多数学生注意力有限及思维形象化的特点,课件制作要做到结构清晰、主题突出,内容表述采用“图片加标注”的方式,语句要精练,以减小课件容量。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获取知识。另外,视频要裁剪加工,控制在20分钟内。

3.实践成效

学校开展通识教育一段时间来,教师们努力用丰富的专题知识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用优秀的专题文化去浸润学生的心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的稳定性增强,厌学、失学势头得到遏制;学生敬业、乐业的素质得到提升,就业稳定性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职教论坛, 2010(13).

[3]吴红.中职学生厌学的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张弛.多媒体物理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物理教学探讨,2004(10).

[5]丁汀, 张云仙.新形势下的中职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农业工程学校)

上一篇:烟草商业企业预算管理难点与对策 下一篇: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