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智力理论看教师教育行为

时间:2022-04-16 01:22:15

从成功智力理论看教师教育行为

摘要: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对教学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通过阐明成功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提出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培养学生成功智力的几点措施,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培养教学行为,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成功智力理论 教师 教育行为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96年在《成功智力》一书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智力理论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而且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为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有意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平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试图结合和运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教育行为。从而以更捷径的方式做好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以利于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一、成功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

成功智力中的成功意指个体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目标,它既不等同于某一领域生活中某一阶段的近期目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更不同于生活中那些轻而易举即可满足的一般愿望。因此,成功智力是指用以达成人生之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部分组成。所谓分析性智力是指发现好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的智力。它是成功智力中惟一与传统10测验所测得的学业智力有重合的部分。但分析性智力的外延要比学业智力宽广,其领域远远超出学校情境而涉及现实生活的多个方面;创造性智力是指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想和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斯腾伯格指出: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分析性、创造性及实践性智力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只是比例和平衡状况有所不同。其中的创造性智力是沟通分析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的中介。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才最有效。人类思维的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的进步,无不依靠的是人的分析思考、创造发明和贯彻实施的能力。所以,如若从智力和智力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创造和实践正是最具代表的智力的核心内容,而这一点却常常为其他理论所忽略。

二、成功智力理论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学生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良好的教育行为,会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反之,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不仅妨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结合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教师应在教育行为中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1.培养学生成功智力,应以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为前提

斯腾伯格在对成功智力理论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成功智力的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第二大障碍是我们自己无端的妄自菲薄。正是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权威人物教师或是家长对学生较少有正面的期望,对学生自己的妄自菲薄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导致一些学生自信心丧失、自卑感严重甚至破罐破摔,何谈成功智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节,形成心理优势,以自信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从而发展自己的成功智力。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做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励者

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那就是对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励还不够,使学生缺少自信和成功的愿望。学生眼中的权威人物是教师,教师对他们的看法、评价往往左右着他们的内驱力、行为。一名好的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不断地成长进步,都是能成功的;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力特点,为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要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把握激励时机,让学生在欣赏、赞许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惟此,学生的进取心、坚持性、独立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也才能被激发,同他的智力因素协同起来,促使自己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

(2)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当

期望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对学生的期望适当与否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师倘若主观地以过高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就会积累“我不行”的消极体验,如若教师从心理轻视学生,对学生置若罔闻,低标准甚至无标准要求学生,也会使学生感到自卑,丧失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为原则,对他们进行与他们自身能力相符合的适度期望,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资本,都能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发展得最好。

(3)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斯腾伯格指出我们不能成功是因为我们自己无端的妄自菲薄。的确,从成功人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经常以“我行,我可以”来激励自己,而不成功的人总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无端地轻视自己,从而越发地感到自卑,导致聪明才智与创造力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化自卑为自信,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代替消极的自我暗示。比如经常用“我肯定行、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这方面比别人行、我的优点还是很多、我能超过他们”等等进行自我暗示,鞭策自己。这些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许多事情在不经意间慢慢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迈进。

2.培养学生成功智力,应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仅要满足于当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教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能站稳脚跟,生存得更好。而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不断前进,这也正是培养学生成功智力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这也就是传统IQ测验所测量和体现的学业智力,这种学业智力在斯腾伯格看来是一种“惰性化智力”。也就是说这种学业智力即便很高也不能保证学生在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时能适应得很好,发展得很好。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类知识不仅包括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其中关于“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斯腾伯格正是看清楚了在学校里最为推崇并被视为判明聪明与否的学业智力以即“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在许多学生日后的现实生活中比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能力来得相对无用,提出一个人要想达成人生之主要目标,除了具有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三者之间的平衡组合决定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备成功智力。的确,由于信息社会知识的迅速更新,决定了受教育者走向社会后,他所学得的知识会很快落伍、淘汰,被新的知识代替。所以,教育的重点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程序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空间、场所,使任何一名学生所具备的成功智力的三要素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发展。

3.培养学生成功智力,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

根据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获得的,并非少数人的专利。当然,由于学生个性、心理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在学习之初表现出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不够突出,甚至处于落后状态,这完全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将他们片面理解为“智商低下”的群体,认为他们不能取得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学业智力高的人并非在工作、生活中总是成功,而学业智力低的人并非不能成功。这也正是斯腾伯格经过大量研究证明的人生的成功主要并不取决于分析性智力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的结合。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使每一位学生成功。具体讲,教师应当做到:

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明确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为了取悦或培养英才而是给所有学生以公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各自的才能,通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发展。

其次,教师应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其具备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比例情况,给其充分的理解,经常与之沟通,保护他们的特殊性,并对其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获得相对于他自己而言的最好发展,达到自我的人生理想目标。

第三,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的成功智力的三种组合成分不同,分析性智力较低的学生可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帮助他们发挥特长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成功智力,应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保障

成功智力的三种组合成分必须结合起来保持平衡、协调是个体达到一生之主要目标的条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斯腾伯格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他所论述的一切其实正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我们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综观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形势不容乐观。“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实实在在”可以说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只能说明我们更多的看重的还是学业智力而对于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或者是在对其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存在欠缺。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将成功智力的这两种要素落到实处?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纲要》的制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培养学生成功智力的有力保障。《纲要》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今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给教师们搞好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要符合时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这些思想无疑给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鼓舞。我们教师应该认真贯彻《纲要》精神,遵照温总理提出的四项要求,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办好我们中国的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

上一篇: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高师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