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课教导模式述评

时间:2022-04-16 04:29:23

中医基础课教导模式述评

2010级中医2班随机作为试验组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2010级针灸涉外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教学模式设计组建合作小组试验班组建8个学习小组,每组7~8人,在不同宿舍中随机抽取,兼顾男女生比例,每组由组员推举或毛遂自荐产生1位具有一定组织调控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搭建问题教学模式基本框架(1)设置课程纵、横向联系问题,促进有效学习迁移。鉴于中医基础理论为学生的中医入门课,所选用的问题不宜过于复杂抽象。一方面设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前后纵向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在上完五脏、六腑内容之后,脏腑关系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与血液相关的脏有哪些?与气的生成相关的脏有哪些?”等。另一方面,对于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应恰当运用正向学习迁移,将已有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设置课程间横向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讲授中医肝藏血的功能时提问“:联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说说人体最大的藏血器官是什么?其藏血的具体解剖结构在哪?”引导学生从肝血窦组织讨论;讲授中医肾主水时,设置问题:“联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说说中医肾的升清降浊、蒸腾气化作用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什么功能?”引导学生结合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讨论。通过学习迁移,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2)设置科研相关问题,培养科研意识。教学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大一学生对科研方法尚知之甚少,科研问题可重点放在与中医基础理论相联系的实验模型制造上。如在学习中医脾和中医病因(六淫、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后,设置科研造模问题:“请结合脾的功能和常见的病因,谈谈脾虚模型可以怎样制造?”由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最后综合总结。学生参与科研的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教师设置一些简单的科研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如“:参照《实验药理学》人与大鼠单位质量折算系数,大鼠每日的给药剂量是多少?”学生带着问题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意识,也拓宽了科研思路,培养了动手能力。(3)设置临床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中发现,学生渴望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进行临床见习,增加对中医理论的感性认识。课题组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设计了简单直观的临床实践模式,将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图片、实地临床见习等方式综合运用,并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供学生思考。如将脏与脏关系失常的证型(心脾两虚证、心肝两虚证等)设计成案例情境,通过PBL教学供学生讨论;或教师提供简单病案,让学生思考讨论其病因、病机、证型等;或用多媒体图片演示瘀血、痰证舌象及部分临床表象,让学生思考中医病理产物的致病特征。也可与相关临床科室联系学生见习,筛选中医基础理论涉及的主要病症,增进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如讲授完心主血脉,可带学生到附属医院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面容,提问:“西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两颊紫黯,为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心其华在面、主血脉功能,对心血瘀阻产生直观认识;见习慢性严重肺病的呼吸困难,提问:“患者的呼吸困难,你考虑与哪些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启发学生理解肺主气以及肾不纳气的内涵。考试及成绩系统分析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2个班级统一试卷考试,满分为100分。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其中知识运用能力试题占30%左右,部分试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答题思路而定。为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过大,宜固定1~2位教学及临床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阅卷。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各成绩段的分布情况及不同题型成绩进行分析,成绩比较用U检验。

问题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对试验班(2010级中医2班)和对照班(2010级针推涉外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2个班考试成绩经非参数1-sample-K-S检验,Asymp.Sig.(2-tailed)均>0.05,说明2班学生考试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预先给定信度为0.05,查正态分布表,得U0.05=1.96,经统计分析,U=4.497大于U0.05。因此,可以95%的可靠性断定2班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段(80分以上)2010级中医2班占2班总人数的39.7%,2010级针推涉外班占2班总人数的12.9%,前者是后者的3.08倍;中分段(70~79分)及低分段(70分以下)2010级中医2班占2班总人数的14.7%,2010级针推涉外班占2班总人数的32.7%,后者是前者的2.22倍。表明2010级中医2班高分段人数多,低分段人数少,而2010级针推涉外班则相反。从2班考试成绩U检验分析及各分数段人数比较,说明试验班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问题教学模式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讲授式教学。

讨论

除了认知特点,学生学习风格亦有不同,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偏爱问题的直观性,但自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学生喜欢独立钻研,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偏爱问题的抽象性,但合作意识薄弱。如何更好地发挥不同学习风格者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整体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今后教学研究中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本研究中的问题源自教师的设置,就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言仍有不足;教学中发现学生还缺少问的意识,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调动学生的质疑潜能和创新意识也是笔者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作者:吴元洁 王键 周美启 李净 刘晓丽 沈津湛 王正 邵正斌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中医护理在医院管控中的效益 下一篇:中医临床教导方案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