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学税收思考

时间:2022-04-16 12:23:24

软件工程学税收思考

近年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税收管理的各个领域。但由于长期以来各类税收征管软件的开发大多是按照既定的征管制度要求,模拟手工操作程序设计的,先入为主的假定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进程。如何运用软件工程学原理打破先入为主的习惯思维束缚,遵循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更好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要按照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加快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步伐

管理软件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工程总体要求和标准的技术规范下才能保证质量、控制风险。这是软件科学家把工程领域中行之有效的工程学知识成功运用到软件开发中得出的结论,也使得软件开发从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设计、系统集成阶段发展到软件工程阶段。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税收业务为目标的金税工程更是一个大型的软件工程,同样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建设。金税工程各个子系统应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而且各个项目间复杂的接口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无缝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一体化目标。因此,在金税工程三期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规范和统一软件、硬件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其次,必须把要解决的问题排出次序,逐步解决。

二、要高度重视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整合业务需求后再开发软件

现代软件工程十分强调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优秀的软件依赖于业务需求的充分准备。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重开发而轻业务需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软件频繁修改,不断升级,最后是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因此,业务需求的成熟性对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而软件开发应当是软件工程最后的而不是最初或中间环节。

而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管理软件的开发往往缺乏充分论证,一开始就只能采取“照猫画虎”的方式,把软件系统定位在翻版工程的基础上。技术开发往往处于被动描画目标系统的地位,既不可能对现存的业务程序提出重构的建议,更不能实施那些旨在优化和改善业务程序,使之更适合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要求,甚至都不能协调不同业务口径、业务程序之间的数据混乱和边界交叉。因此,如何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整合业务需求显得极端重要。

一是不能把效率低下、分散的工作流程和业务需求信息化。有一个为田间小径铺路的故事,说的是美国波士顿道路改造,只是在早期修的街道上重新铺设,结果仍是旧路。如果我们在过去的业务需求上修修补补,也就是在为田间小径铺路,显然是对先进信息技术的滥用。因此,决不能按传统的手工程序对业务需求简单汇总,而要切实加强业务需求方案的论证和整合。在整合中尤其是要将相关同类指标进行归并,将同一指标在不同项目中的解释口径统一,彻底打破传统的田间小径,开辟信息采集的康庄大道。二要减少办税前置条件,加快改造传统手工程序。将事前审核内容借助技术手段分类处理:设置逻辑比对公式即时比对、现场审批,或设置比对参数,对不符要求的先审批后评估检查。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就充分验证了改造传统管理程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意义不仅在于整合了软件,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纳税人,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一种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征收前的审核比对控制,有效地加强了管理,防止了税款流失。三是应当按照数据流转的内在规律重组业务流程。业务需求不仅要重在解决现实问题,更要把握一定的前瞻性。现行征管软件中数据一般都是按采集比对分析分类利用流转。如果将各税种业务打破后按行为实施的启动方式整合业务流程则可大大减少数据流转环节。对于依纳税人申请启动的业务事项(即纳税人找税务局),可将各税种的政策咨询、受理登记、申报、减免税等归类办理,解决纳税人多次跑、信息分散采集问题;对于依税务行政职权启动的业务事项(税务局找纳税人),可将各类调查、评估、检查、执行等归类,解决多头找纳税人、信息重复采集的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分享使用的目标。

三、要把数据集中管理作为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的基础

数据集中管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克洛夫理论,即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充满了不对称信息,由此会造成决策风险和逆向选择。税收工作中计划分配难以体现各地税源实际,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可比性差等也反映了上下级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长期以来征管数据分散管理造成的部门内部信息壁垒,使得管理部门习惯于向下要数而不习惯根据自身工作职责主动找数。

而信息集中处理,打破了征管数据的层级界限,上收基层征管一线的数据处理权,实现了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征管数据的网络适时监控,也为原始数据转化为管理信息的增值利用建立了较高的平台。通过分级成立数据处理中心,分权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主动取数、用数。金税二期建设,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自动清分比对、节点监控和数据集中管理,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每月采集的增值税进、销项数据准确,共享度高,其成功经验不仅说明了数据集中处理的巨大优势性,而且验证了数据高度集中处理不必建立在市、县逐级集中的基础上,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不同的管理方式一次性实现。此外,数据集中管理还为在全省甚至全国进行系统集成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统一招标采购硬件,并有计划地按数据量统一调配硬件资源,大大减少各地不计成本的重复投资,节省信息化建设运行成本。

四、要建立完善的软件评鉴机制,高度重视软件生成期的维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软件评鉴机制是不断改进和优化软件的需要,必须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不仅要包括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评估和改进,还要包括对软件成果严格的经济技术评价程序。软件生成期一般有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六个阶段。维护对保证软件运行十分重要,其正常工作量一般占整个生成期的70%以上。维护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类:一是改正性维护,用以修正因测试不彻底隐藏下来的开发缺陷;二是适应性维护,为适应外部环境(新的硬件、软件工具配置)和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存储介质等)的变化而局部修正的内容;三是完善性维护,为适应用户增强软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而进行的扩充性修正。

当前各地重开发、轻维护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基层对基础性维护不重视使运行速度减慢,如历史数据没有备份存档、硬盘中数据存储次序混乱等等。对维护的重视程度不仅关系到使用期的质量,而且关系到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网络安全维护也是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网络安全就是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金税工程是依托网络运行的,必须通过对传输过程的控制、网络环境下的身份验证、统一网络操作规程、严格安全技术措施等手段提高网络上各节点的整体安全,为信息数据流转和运行提供畅通安全的高速公路。

五、要把优化纳税服务作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软件工程把软件作为产品,把用户的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拉塞尔·林登在《无缝隙政府》中谈到,现代政府运作程序已以部门、职能为导向转为以顾客为导向,并将这一转变喻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革命的三项标志是:政府、顾客在诚信基础上的战略同盟关系,机构内部部门间壁垒森严的“柏林墙”的倒塌以及为顾客提供快速、一次到位的服务。因此,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税务机关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还必须把优化纳税服务、降低纳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作为其重要目标。

近几年来,各类管理软件的推行确实大大提高了征管效率,有效堵塞了税款流失的漏洞。但也不可否认,不少软件的推行给纳税人增加了很大负担,是以牺牲纳税人利益为代价的。这与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安东尼·卡思维尔指出,未来检验组织优劣的六个标准是质量、效率、种类、便利、及时和用户化。可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样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金税工程建设中,软件开发必须兼顾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在以纳税人为客户端的各类申报软件中,要尽可能简并纳税人重复报送的申报资料,清理不必要的办税前置条件,尽可能简化优化办税程序,减轻纳税人办税成本。要大力提倡税收服务产品化、品牌化,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纳税服务程序标准化和规范化。

上一篇:国际化税收思考 下一篇:流程再造稽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