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4-15 11:49:05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尽管当前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但多数电力企业依然沿用着之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若想抓住机遇赢得挑战,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然后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电力企业 现状 对策

长时间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一直作为国有企业而存在,尽管当前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但多数电力企业依然沿用着之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从产业特点上看,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企业发展的基础就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这种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阻碍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也相应地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使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若想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电力企业就必须变革人才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系。但实际情况是,电力企业缺乏这种完善的体系,各方面的体制依然不是十分的健全。尤其是缺乏健全的用人机制,人员流动不够灵活。一方面,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选用需要省公司进行批准;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行业,电力行业在某些程度上有着垄断的意味,冲击企业效益的表现不够显著,所以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员难以被自由地调配,而需要听从行政指令。同时由于管理对象、经营目标和管理机制上的特点,电力企业在对人员进行配置时,不能有重点地突出,仍然存在着因人设事的情况,这造成企业人才冗杂,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陈旧。在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不存在市场竞争,在人力资管理理念上较为落后。现阶段,虽然国家对电力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仍然没有适用这种变革,还没有实现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接轨。为了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并满足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电力企业把之前的劳动人事部改成了人力资源部,一些撤销教育科和劳资科,成立人力资源部,但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仅止于称呼上的转变,在管理内容、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上仍旧与之前一样,所谓换汤不换药。并且在具体的管理中,仍然把事、物当做管理的重心,而把员工当做管理的对象,通过物质激励和制度控制手段来进行管理,没有真正地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造成企业人才的浪费。

二、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可以进行成长激励,即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员工,组织其参与进修,或者增加其晋升的机会,这样会让员工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以企业的发展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向成长。二是建立员工培训体制,在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企业员工的终身培训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要适应这种形势,企业员工就要对其技能和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在这种压力下,作为企业,有必要对员工加强培训,使员工适应时代的进步,进而使自身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是帮助员工对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利用多种宣传阵地和宣传媒介,向员工灌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和理念,让员工了解其具体的内容以及建设自身能力的相关要求,并进一步地认识到,若要更加地称职,就要在树立职业道德理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2.转变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电力企业若想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实际的工作。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以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为内容,建立完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首先,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的配合参与。其次,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渠道进行进一步的拓宽,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对高校、科研院所内的专业的人才进行吸引,充实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再次,构建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竞争,对比较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建设出一支适应时展需要的素质比较高的人才队伍。

总之,在市场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若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才的力量实现对自身发展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宝.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J].中国科技,2009(2)

[2]孙静.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社会科学,2009(7)

上一篇: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人才规划调研报告 下一篇:论人才派遣的模式选择与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