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林 不拘一格绘万千

时间:2022-04-15 04:23:48

在美术圈内,欧阳小林有“全能画家”的美誉。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题材与形式的多样化。在他的笔下,有再现战争瞬间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有渗透出深厚人文内涵的国画山水人物;有唯美空灵的油画风景;也有融中西画法于一体的新国画。除此之外,水彩、水粉、版画等,他皆擅长。

成为“全能”,当然不仅仅凭借天才,而是靠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他自幼习画,依靠多年的绘画实践及探索,在扎实的绘画造型功力基础上,着眼于中西方绘画元素的融汇贯通,尊重传统但不束于旧范,借鉴但不因袭模仿,力求既有传统精义,又富于时代的创新精神。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欧阳小林先生仍然精力充沛,讲起话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在与他的一番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了这是一位充满才华,性格爽朗、率真的艺术家。

再现历史

在安徽省博物院,即将展出一幅长6米,宽3.2米的巨幅作品《解放战争渡江第一船》。这幅画再现了中国人民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场面,画中的主体人物比真人还要大,人物形象生动,面部表情逼真,视觉效果十分震撼。这幅为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合作完成的画作,正是由欧阳小林主创且主执笔的。

2010年底,安徽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向全省征集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我非常感兴趣。并且我一直就想创作解放战争的作品,这下因缘际会,正好能达成我一桩心愿。”欧阳小林说,“渡江第一船从构思到完成创作,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

为了真实的还原历史,对于画中的诸多细节如船只的造型结构、人物服装、枪械、弹药等,欧阳小林都查阅了大量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到博物馆、纪念馆去翻阅考证。由于画幅太大,在家中摆放不下,欧阳小林就在外面租了一间大工作室,搭上梯子与平台才能作画,一天十多个小时画下来,往往已是腰酸背痛。

在创作过程中,为展现当时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的真实历史画面,欧阳小林多次到当年战事最激烈的登陆地点繁昌县板子矶调查采风。“ 当时正值寒冬,江风如刀,可到了那个历史的发生地,一点也不觉得冷,感觉热血沸腾,仿佛耳边还有枪炮声、呐喊声。”

对欧阳小林来说,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创作了。“我打小就对军事历史题材感兴趣。小时候,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看的连环画、宣传品都是反映战争的故事,可能受此影响。”欧阳小林说。

画贯中西

欧阳小林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他画的少数民族人物尤其受到广泛赞誉。手拿五环旗帜迎接北京奥运的苗寨少女,身着盛装欢度藏历新年的藏族牧民,草原上如鲜花绽放的蒙古族姐妹……都在他神奇的画笔下栩栩如生。

国画《通话》画的是哈萨克族一对祖孙。二人坐在草原上的毡毯上,奶奶手握话筒,脸上绽放着笑容,像是正在和远方的亲人通话,旁边的小孙女把手搭在奶奶肩膀上,也把耳朵贴近话筒,凝神屏气,听着话筒里的声音。整个画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人物神态和形象亲切而生动。“他们的电话和我们用的电话不一样”,欧阳小林解释说,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如今有了装电池的无线电话,他们也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通讯了。因为有亲戚在新疆居住,他特意了解了这一细节。

欧阳小林喜欢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土人情。无论是身材长相、面部特征还是衣着服饰,他都认真刻画,力求精益求精。在这些作品中他也总是别具匠心地将一些时代元素融入画中,来体现少数民族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及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方法不同,他大胆地借鉴了油画技法中的元素来表现人物,使其更加真实、生动,更具艺术表现力。

再看欧阳小林的国画山水,气势磅礴、笔墨酣畅、苍润深厚,把山的险峻、水的湍急、云的变幻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感受,亦充分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造型能力。他在不同的领域都创作出了一批精品,风格迥异,以至于在美术界有不知情者曾误认为有两位名叫欧阳小林的画家:一位画油画,一位画国画。

坎坷求艺

欧阳小林从小酷爱艺术,但童年时代,家境贫困,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只有一两支旧毛笔。5岁的他就拿着这样的笔趴在水缸盖上涂涂画画。没有纸就把母亲在干校学习的材料拿来,在空白处和背面作画。上学了,他的作业本和课本凡有空白处都被画上了画。在那样艰苦的岁月,艺术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心灵慰藉。

17岁时,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欧阳小林就在外面租了半间铺面,现场作画、卖画。人物、山水、飞鸟走兽……样样信手拈来。每当他现场作画时,旁边总是围满了人,不时发出赞叹声。

1964年,欧阳小林参加艺术高考,成绩虽然优秀,但因为“走阶级路线”的历史原因而未被录取。直到1977年,“”结束恢复高考,欧阳小林自信满满地再次报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以优秀的专业成绩排名前列,一位心怀妒忌的同行编造子属乌有的事件,给招生办写信。那时已经是政审的最后一天,事实已来不及查证。就这样,欧阳小林再次与大学校园失之交臂。直到90年代初,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欧阳小林才真正走进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虽说求学的路有些坎坷,但并没有浇熄他的艺术梦想。热爱与兴趣成为他努力奋进的动力。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工作之余,他也一直坚持美术创作。在创作中力求借古开今,求真创新,形成了独立不倚的个人风格。他的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肯定。

早在1964年,19岁的他就在画坛崭露头角,创作的工笔人物画《稻场上的新人》入选庆祝建国15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及华东地区美展。其后许多作品都入选历届国家、省、市、地区由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门主办的美展并屡获奖项。1974年《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入选建国25周年安徽省美展,同时被北京人民出版社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向全国发行。油画《花季》入选安徽省美术作品展;油画《城市变奏》入选建国五十五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大展;版画《收获》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省美术大展银奖;中国画《通话》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苏州美术馆收藏;《巅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被省文联收藏;水彩画《雪山人家》入选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获优秀作品奖被省博物院收藏;中国画《铁画艺术一代宗师汤天池》、《著名国画大家汪采白》、山水画《赭山晴岚》入选水墨安徽中国画作品展……他也先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并担任芜湖市美术家协会艺委会顾问、芜湖市美术创作院副院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如今的欧阳小林已近古稀之年,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每天投入地创作,在宣纸上挥洒淋漓笔墨或在画布上涂抹光影与色块,都是他最大的乐趣。因为没有形式和门派的藩篱与束缚,他得以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自由驰骋。如何将中西方艺术如何更好地结合,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欧阳小林说,他将在这条路上一路不停地探索。

对话欧阳小林:

《中华儿女》:您的很多国画人物作品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绘画技法,比如明暗、高光等。在艺术界有人认可这样的创新,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艺术形式其实是“不中不西”了,您怎么看?

欧阳小林:这里面有一个创作理念问题。欧洲很多著名的大师,像毕加索、马蒂斯,都受到了东方绘画影响。像马蒂斯,西方绘画讲究明暗,但他受东方绘画的影响,他的画是平面的,几大平面色块加以线条,和传统油画相去甚远而更像东方画了。他们可以吸收东方绘画元素创作出一种新的风格,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我画的是国画,借鉴了一些西方手法,但并不是全盘西化。我认为国画和油画都有各自的优势,一切绘画语言都是为了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把西画的元素运用到国画中是为了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

《中华儿女》:您的艺术创作题材比较广泛,国画、油画、水彩、版画都有,有没有想过专攻一项,形成有代表性的个人风格?

欧阳小林:艺术的风格并不是追求和创作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你的绘画习惯、绘画理念、绘画语言,到一定时期成熟后形成了个人风格,而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我们从事美术创作,不能自我陶醉,而是为社会,时代创造精神财富。我们常常发现,有少数人突然制造出来的所谓“风格”,或者说奇思妙想,往往经不住时间考验而昙花一现,但真正的艺术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华儿女》:您画的古代人物也借鉴了很多西方的画法,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欧阳小林:我画古代人物也加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仕女面部都是瓜子脸、凤眼、樱桃口,我觉得那太假了,我喜欢画真实的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概念中的人。揉进一点西画元素,是为了加强一点表现力。

《中华儿女》:对于人物和风景山水,您自己有偏爱吗?

欧阳小林:画人物对我来说更理性,是想要表达一种主题,一种思想与理念。而风景与山水似乎是更感性的,我很喜欢陶醉在大自然里面,有时候忙碌了一天,到大自然中放松,看到美丽的风景,就感到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想把这一切画下来,这是一种很美的感受。

上一篇:时振华 翰墨“时氏”山水梦 下一篇:数字教材开发的流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