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勤学范文

时间:2023-10-13 19:43:44

欧阳修勤学篇1

1、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2、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3、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4、岳母是北宋名将岳飞之母。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能在战乱年代保全子嗣血脉。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诫,甚至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

(来源:文章屋网 )

欧阳修勤学篇2

欧阳璞石,山水画家,居士,德源公社社长。

好追先古,后天勤学,以先古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善友为师,以众生为师,以追摹天象、物理、心源为师。溶入佛理经论入画,先后浸泡于西南民族学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得到诸良师益友的帮助和提携,感恩法界,阿弥陀佛!

面对欧阳璞石画家本人,觉得她清纯、朴实、无时尚女性的外部特征,言语举止不难看出,她有着常人没有的深邃思想和真诚善良的内在本质……当翻阅她赠我的画册,一幅幅惊人的、耐人寻味的画面……植入我的心扉,初看她的画并不是她的画技有多么玄妙,也不是什么大家的传承媚作,更不是当代个性横天下的中西混合之作,而是不经意间信手拈来,黑白穿插,墨色层次分明,山、树、庙、佛为一体的。天马行空的构图,栩栩如生,山石与树木,神奇美丽的古刹,仿佛是我们的前世和来世的心灵映照……。

看着这些画,如《山居坐悟图》、《共修得道图》、《对山无语图》、《清音醒世图》……自己觉得山外有山,自己的偏执、自大,通通的被颠覆了,画作的神奇之力,让人思想顿悟了,人生真谛如泉水般涌出。小小年纪的欧阳璞石,用她的虔诚心作画笔鬼斧神差的勾画出水墨浓淡的人生,我们这些为名利而活着的,不曾见到的另一个时空、想不到的另一个世界她画出了。真的是凡人不想的事、凡人不画的题材、凡人不具有的胸怀,不知不觉地在欧阳璞石的画作中流露彰显,我被打动、我被感染……人心即佛心,如是如是。

欧阳璞石的画面整体气势宏伟,层次分明,黑白有序,技法精湛新颖,吸收了众大家之长、集山水各门派之精华、融入并有控制地吸收,从而演义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细读她的山水画,观者被她娴熟高超的水墨技法所感染,深深为她创造的神秘山川、心灵净土所吸引。身临其境的感受拂面而来。她经营的画面,巧妙隐含着“山人”之简洁、概括、富有历史感,宗教感化了她的思想……并且深入她的心灵,从而体现在她的画中。

欧阳璞石的山水技法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符,尤其她的杰作《清音醒世图》画面如进仙境,山水穿插有序,树木远近层次分明,犹如,唐僧带弟子去印度取经,途经龟兹国的奇山仙地,观音菩萨静坐山中,仿佛时光倒流,渐行渐远的高山、云彩,弥漫着梵音醒世的力量,山石树木,神态各异,如众生虔诚,令人返朴归真。众观远处,大胆宏伟、简炼山川,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神秘而生动感人的心灵乐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凡人不具有的心境和气度,使我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亦显人类的渺小,她画出了她自己,也勾勒出了她自己的灵魂世界,折射出了她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恋,依偎之怅然,此画的背后,是她的真诚和善良作支撑,是她多年刻苦勤奋的凝聚结晶。

欧阳修勤学篇3

关键词:欧阳修 师法 北宋初期 书法观

艺术创作离不开“法”,“法”即技巧、方法。汉语的“艺术”一词,由“艺”与“术”二词素构成,“术”就包括“法”的内涵,“术”与“法”作为艺术理论概念,都是指技巧、方法。书法艺术较其他艺术来说,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书法”本身就包含着“法”。另外,书法家的成功,往往都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而掌握技巧方法。对于“法”的重视,也是古代书论家的一个基本观点关于书法的研习,很多书法家都强调临摹传统法帖的重要性。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评价张芝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这是说张芝的成功,与古帖临摹之勤分不开。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学习古代书法时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对古帖的临摹应精准。唐人张怀灌《六体书论》也说:

是故学则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然而,书法发展至宋初,书坛出现古法衰绝的现象,导致书风靡败。朱长文认为宋代书学之不振的原因是“师法罕传”,他在《续书断》中云:

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

“师法”之不传一是因为“贤者”不屑于此,二是因为即便“有得之”者,却“秘不相授”,致使学书者无所宗,因而导致了“古法”的衰绝。

欧阳修针对宋初书风不振的状况,不但深表不满,而且深为担忧。他指出:“自唐末干戈之乱,儒学文章,扫地而尽。宋兴,百年之间,雄文硕儒,比肩而出。独字学久而不振,未能比踪唐之人。”[1]1488深切地感叹:“书之废,莫废于今。”[1]1223在《试笔・苏子美蔡君漠书》中很惋惜地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为扭转书风靡败的现象,欧阳修提出了学书应“犹有师法”、“不可无法”,反对那种“忽书不足为学”、“不师乎古”、“率然以自异”的做法。在《唐辩山石钟山记》中云:

盖自唐以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画,其残篇断稿为世所宝,传于今者,何可胜数,彼其事业,超然高爽,不当留精于此小矣。岂其习俗承流,家为常事,抑学者犹有师法,而后世偷薄,渐趋苟简,久而遂至于废绝软?今士大夫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至于荒林败家,时得埋没之余,皆前世碌碌无名字,然其笔画有法,往往今人不及,兹甚可叹也。

“笔画有法”,应该尊重。这也是“唐以前,贤杰之士,莫不工于字画”的因素之一。违背其法,难以创作出佳作。“学者犹有师法”,不可“废绝”。“今人不及”古人之处,正在于法。在《与石推官第二书》中,欧阳修又针对石介“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的观点予以严厉地辩驳,并明确提出了“不可无法”的观点,要求学书必须重视法:

足下谓世之善书者,能钟、王、虞、柳,不过一艺,己之所学,乃尧、舜、周、孔之道,不必善书,又云因仆之言,欲勉学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谓钟、王、虞、柳者,非独足下薄之,仆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但其性之一癖尔,岂君子之所务乎?然至于书,则不能无法。古之始有文字也,务乎记事,而因物取类为其象。故《周礼》六艺,有六书之学,其点画曲直,皆有其说。扬子曰:“断木为棋,革为鞠,亦皆有法焉。”而况书乎?[1] 993

“道”为形而上,“艺”属形而下。石介重周孔之道,认为钟、王、虞、柳之书“不过一艺”。同尧、舜、周、孔之道相比,“书”作为“一艺”,确属形而下者。但石介未看到书法作为艺术,有其独立的价值,因而欧阳修批评石介之论“皆非”。他指出,虽然“钟、王、虞、柳者,非独足下薄之”,且类似石介之观点者不乏其人,但“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亦多,他们对钟、王、虞、柳之书钟情之深,喜爱之甚,“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但其性之一癖尔”。之所以“世之有好学其书而悦之者”,甚至“与嗜饮茗、阅酒图无异”,成为“其性之一癖”,就因为钟、王、虞、柳之书是艺术品,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石介未认识到这一点,只重周孔之道,而轻书法之艺,放出“不必善书”之谬误怪论。在欧阳修看来,书法与“务乎记事”的“古之始有文字”不同,古代“始有文字”之初,其功能在于“务乎记事”,因为当时尚未形成书法艺术,书写只是为了“记事”。“然至于书,则不能无法”,即到了书法成为艺术的阶段,其功能就不是单纯地“务乎记事”了,而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方法,进行审美创造。这种书法艺术的书写,“则不能无法”。欧阳修对石介的批评之所以深刻,因为他站在书法艺术的高度,看到了书法能使人“悦之”,即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有自身价值,而石介则没有这种眼光。欧阳修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提出“不能无法”之命题,完全符合书法艺术之规律,并强调学书“当从常法,不可以为怪”。他在《与石推官第一书》中还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石介作书“率然以自异”、轻视古法的行为,认为石氏作书不师古法,一味索求怪异,因而“不足为来者法”,云:

君贶家有足下作书一通,及有两像记石本。始见之,骇然不可识;徐而视定,辨其点画,乃可渐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问人,曰: “是不能乎书者也邪?”曰:“非不能也。书之法当尔邪?”曰:“非也。古有之乎?”曰:“无。今有之乎?”亦曰:“无也。然则,何谓而若是?”曰:“特欲与世异而己。”修闻君子之于学,是而已,不闻为异也,好学莫如扬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称独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过乎君子,但与世之庸人不合尔。行非异世,盖人不及而反弃之,举世斥以为异者软?及其过,圣人犹欲就之于中庸,况今书前不师乎古,后不足以为来者法。虽天下皆好之,犹不可为。况天下皆非之,乃独为之,何也?是果好异以取高钦?然向谓公操能使人誉者,岂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欤,抑亦昂然自异以惊世人而得之钦?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听不倾,常视之毋狂,勤谨乎其始,惟恐其见异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而反率然以自异,顾学者何所法哉?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足下又果为独异乎!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归,此修所以为忧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欧阳修认为,“君子之于学,是而已,不闻为异”,即君子应以“是”为学习或创作标准,而不应以标新立异为标准。“是”即正确、正当,有益于世。欧阳修以“是”为标准,尖锐地批评了石介“书前不师乎古”的书风,因为这种书风的目的是“特欲与世异而已”。欧阳修指出,“古之人或有称独行而高世者”,但“考其行,亦不过乎君子,但与世之庸人不合尔”。古代“独行而高世”的标新立异者,其行为是君子,而非庸人。而石介书法的标新立异,则不然,是“特欲与世异而已”,是“好异以取高”,故非君子所为。这种“前不师乎古”的“与世异”书风,其害处在于“不足以为来者法”,因而“天下皆非之”。而石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必然误人子弟,贻害一代,对整个书坛的影响劣矣大矣。倘若“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之好怪者”。因此,欧阳修的批评极有必要而且非常及时。欧阳修以“师乎古”、“从常法”批评石介的怪异书风,“以为来者法”为法,目的是引导“来者”走上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正途。

在具体的书法创作实践中,欧阳修也十分注重“常法”。其《试笔》云: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

又云:

余始得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

欧阳修学书时取法唐代书家李邕的笔法,由“不甚好之”到“好之尤笃”,这与他主张“犹有师法”,反对不失古法的书法创作观是相一致的。

欧阳修关于书法创作 “犹有师法”的尚法原则,在当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欧阳修为扭转宋初书风靡败的现象,提出了学书应“犹有师法”、“不可无法”,反对那种“忽书不足为学”、“不师乎古”、“率然以自异”的做法,要求学书必须重视古法。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学习书法者来说,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欧阳修勤学篇4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9)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10)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11)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12)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摘抄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8)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大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1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5)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7)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18)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9)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欧阳修勤学篇5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守财奴说金钱就是命根,勤奋者说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如流水,半点不等人。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懒汉可以不撕日历,但不能留住时间。

不珍惜时间得不到生命的价值。

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顶三天用。

学问在于点滴勤,吾辈更应惜秒阴。

一点一滴汇成大海,一分一秒组成人生。

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贪睡的猫一定抓不到老鼠,浪费时间的人不会有收获。

懒牛屎尿多,懒人明天多。

见缝插针,寸阴必争。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在指间流过。

丢掉黄金能够找,失去光阴无处寻

之二:歇后语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城墙上点烽火――告急

船到江心才补漏――晚了;迟了

船开才买票――错过时机

大年三十看皇历――没期啦;没日子啦

长跑比赛――争分夺秒

口渴了才打井――来不及了

瞎子走路――不分日夜

积累:典故

“马上”、“枕上”、“厕上”

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家境贫寒,小时候靠用芦秆作笔,地作纸学习写字。年长以后,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和散文。当人们问他的学问从哪里来的时候,欧阳修笑了笑说,学问来自“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这就是说,他惜时如金,连骑在马上、睡在枕上和上厕所的时间也不轻易放过。

砚田牛未歇

齐白石从46岁定居北京后,从未间断过作画。他在85岁那年,有一天连画了四张条幅,画完后已经很累了,可是仍要再画一张。最后一幅画完了,他又在画上题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一张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这一年中他又曾题诗一首:“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他将自己比作勤劳耕耘的牛,在“砚田”中耕作不息。

朱自清说时间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他在《匆匆》一文中谈到对时间的感受。文章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一天当作两天用

欧阳修勤学篇6

小学生看的成语故事书里的故事1: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醉翁亭记》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记》讲的是安徽滁县城西的秀丽风景。那里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取名为“醉翁亭”。因为欧阳修常和朋友来这里喝酒。

欧阳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于欣赏那里的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小学生看的成语故事书里的故事2: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计划,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消极悲观。

为了将来的美好,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地分析,作个计划,现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属于勤奋者。

小学生看的成语故事书里的故事3:各得其所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

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

。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

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

欧阳修勤学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入门;引导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的时候,往往不适应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觉得比较的困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将自己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文言文学习。

一、初中文言文从小学古诗开始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很少接触到文言文,但是在小学时期,学生便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古诗利用起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老师在上文言文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时候学习的一些古诗,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言文教学[1]。在进行古诗文言字词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将现代文字词以及文言文字词之间的差异和相同讲给学生听。比如说在家书抵万金中,书指的便是信,而信指的是送信的人。通过古诗的复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用法,这能够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古诗到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过渡。

二、创新的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运用比较少,在报刊书籍中,运用的也非常有限,所以,想要学生更好的进行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便必须将其学习兴趣很好的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的时候,老师便必须重视其文言文兴趣的激发。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小故事利用进去[2]。比如说,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可以从一个故事开始导入。在宋朝时期有个富家子弟,自以为学富五车,想去和欧阳修比试,有一天,这个富家子弟带了基本唐诗便去找欧阳修了,在路上看到大树便开始赋诗,但是刚说了前两句便没有了下文,正好欧阳修路过,便帮这个富家子弟续上了后两句。这个富家子弟觉得自己失了面子,看到一群鹅又开始赋诗,但是说了前两句又没词了,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后两句。这个富家子弟觉得欧阳修比较有才,便邀请欧阳修和他一起去和欧阳修比试。上了船,这个富家子弟又开始卖弄文采,吟诗“诗人同登州,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听到之后哈哈大笑,随口说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欧阳修一语双关,嘲讽了这个富家子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往往会印象比较深刻,在学习欧阳修作品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用心。其次,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多种媒体手段利用进去,比如说在学习《口技》这篇文言文时,利用多媒体,配上一些口技表演者的表演,进行导入,这样能够很好的进行氛围的营造,学生进入情境也会比较快。比如说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动画片进行导入,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木兰这一美丽,孝顺,勤劳,智慧的英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印象也会更加深刻[3]。所以,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有必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情境,创新的导入,对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有较好的效果!

三、朗读和背诵缺一不可

文言文的朗读以及背诵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精挑细选的,代表性非常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范读,自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反复读,初读,细读,精读,情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蕴含的意境,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和作者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语言感受能力也会有明显提升[4]。此外,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背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四、教给方法,体会成功感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的讲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根本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成功感,因而效果也极差。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会学习的成功感,激发热爱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有必要交给他们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再适当的增,删,调,留,换等,并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今天的语言习惯,逐步达到疏通文意。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直译;第二步,适当的调换增减,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第三步,适当的保留,比如:人名,地名,年号,官职,国号等。有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以后没有老师,也能自己学习文言文了!体会到了一种成功感,何愁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结语

老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文言文掌握情况,并做好引导方面的工作,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入门文言文,更好的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更好的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掌握文言文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慧霞.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探析[J].课外语文,2013,10(02):35.

[2]陈吉.读文?品言?悟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14(07):106-108.

[3]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04):82+219.

欧阳修勤学篇8

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孤山景区游览。那我们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孤山的概况:孤山山高38米,为西湖群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它东连白堤,南临外西湖,西接西冷桥,北濒里西湖。因为孤山在西湖碧波环绕中,风景优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词有云:“蓬莱阁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垩纪地质年代火山喷发的流纹岩而成,为栖霞岭的余脉,占地300亩左右。孤山景区中景色美伦美奂,人文景观众多,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一句话来形容孤山:风景绝佳处,人文汇萃地。

首先我们先看到的是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在南宋时被称为“麯院荷风”。因此地广种荷花,花香醉人,为西湖赏荷最佳之处,故名。后来康熙皇帝游湖时,把它改成“曲院风荷”,书“曲院风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无底座的塑像是中国著名画家,原中国美院华东分院院长黄宾鸿先生。为什么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没有那种居高临下,非常雄伟的气势呢?那是黄老先生他觉得自己是来自于民间的画家,他与平民亲密无间,活于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没有底座的,与我们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这座亭是南朝齐国钱塘人苏小小墓。苏小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歌妓,为当时一位叫鲍仁的人为苏小小所建。赞美苏小小身虽在风月烟花之地,但是洁身自好,品格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亭上有楹联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为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所题。茅盾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著有《子夜》,《林家铺子》。

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作西泠桥,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冷字是清凉的意思。古时此桥未建之时,人们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游赏,是那个时候的一个渡口。

这是我们著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为浙江绍兴人,别号镜湖(鉴湖)女侠,别号竞雄。墓高2.1米,汉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孙中山的题字“巾帼英雄”。帼是女中豪杰的意思。墓后面有秋瑾胡芝瑛为她所写的纪念文章。这位女英雄死后,遗体先是草葬于绍兴卧龙山,后来移到严家潭,后来又移到西泠桥北部,既香格里拉对面,后来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变迁埋葬。总之是几经波折,英雄终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遗愿“愿与岳飞为邻”,因此后人就遂她心愿就将她遗骨葬于此。

这座楼叫作俞楼,是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的住宅。俞越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著书众多,著名学者吴昌硕、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给灵隐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作答联“峰从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曾作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女曾作答:泉从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楼旁边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苏东坡来杭州作通判的时候,由欧阳修介绍认识了西湖高僧惠勤,成为好朋友,为莫逆之交。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几年,又来到杭州任知州,此时欧阳修和惠勤皆已死去,东坡为纪念这段友谊,在此名此泉为“六一泉”。六一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欧阳修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书画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六一”因此而来。

六一泉旁边的这个塑像是潘天寿的像,他是美院院长,著名的画家。擅长写意花鸟画。此像是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所建。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著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澜阁同为孤山景区内2处部级文保单位。是2001年由省级文保单位上升到部级文保单位的。西泠印社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筹建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3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那由于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个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印学与庭园艺术相结合的古雅、清幽的环境。内有三大建筑:柏堂、竹阁、四照阁。柏堂二字为清末俞樾所题。现在的四照阁是22年新建的,原址现建有华严经塔。说起华严经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级,用白石彻造。上面刻有华严经,下面饰有十八应真像。

上一篇:游记分享范文 下一篇:感恩作文结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