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违反

时间:2022-04-15 06:31:35

关于格赖斯合作原则的违反

摘 要: 格赖斯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并且列举出了四个具体的准则。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着这些原则,人们会违反规则,听话人要完全明白说话人的意思,就必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字面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和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作出合理的推断,从而得出说话人的含蓄意义。本文即旨在讨论格赖斯合作准则的违反在日常交际中的可用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格赖斯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违反

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会话含义理论。格赖斯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直白地告诉对方某事,而是暗示对方。例如,A:Do you love me?B:I like you.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B并不爱A,又不想直接拒绝伤害到A,而A也能理解B的用意。因此,格赖斯试图弄明白,人们是怎样传递没有明确说出来的含义。他的答案是:“会话是有规律的。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串互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者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换句话说,我们好像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这个原则就叫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简写为CP。”

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CP,格赖斯引入了下面四条准则:

1.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清晰: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避免嗦);D.要有序。

有关合作原则及其四条准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不成文法的,并不是每个人要一直遵守,人们会违反准则,而且这些准则的违反能够达到一些格外的效果,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合作准则的违反。

关于违反数量原则第一条次则的例子,格赖斯用的是:假定A给他过去的一个学生X写推荐信,去应聘哲学讲师职位。信里说:亲爱的先生,X先生精通英语,能正常出席讨论会。格赖斯评论说:“A如果不想合作,为什么要写信呢?那个人是他的学生,他不可能不了解情况;而且他也清楚他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一定是想传递他不愿写下来的信息。如果是这样,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认为X先生哲学学得不好。所以这就是他想隐含的。”

我们看看其他的例子:

Aunt:How did Jimmy do his history exam?

Mother:Oh,not at all well.Teachers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

这位母亲的回答,前半句“not at all well”是符合合作原则的。但是后半句则违反了数量原则,所给出的信息超出了所需的信息,言下之意就是不应该责备她的儿子,而是老师的错。

A:Where does Mr.Li live?

B:Somewhere on the earth.

首先B的回答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对于A的提问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A依然不知道Mr.Li住在哪里。因此B违反了数量原则,没有给出A所需的信息,但这也有可能是因为B想要遵循质量原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迫不得已只好违反数量原则。

我们再来看看格赖斯用于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

He is made of iron.

从言传的角度看,这句话是虚假的,除了机器人,没有人是铁打的。所以这句话违反了质量准则,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我们把它解释成隐喻,意思是那个人有铁一样的坚强性格。因此,传统的许多修辞格都被纳入了违反质量准则的范围内。例如: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He runs as fast as a deer.

人当然不可能变成奶油,也不能成为鹿,这里都是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尽管这些都是违背了质量准则,然而却带了另外的效果,这些句子违反准则就是要传达出“言外之意”,例如上两句中想要传达的就是“你在我生命中不可或缺”“他跑得真的很快”。

A:Are you there?

B:No,I’m here.

在这个对话中,说话人B利用了质量准则,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在说实话,实际上他故意曲解了A的there的意思。

至于关系原则的违反,我们先来看一则笑话:

老师发现张三上课睡觉很生气,于是叫醒张三问道:“你怎么上课睡觉?”可是张三不承认睡觉。

张三:“我没睡觉。”

老师:“那你干嘛闭上眼睛?”张三:“老师,我在默念课文。”

老师不信,说:“那你干嘛直点头?”张三:“老师,你讲课讲得很好。”

老师还是不信,说:“那你干嘛直流口水?”张三:“老师,你的课讲得很有味道。”

在老师与张三的你问我答中,就前面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把张三看做是在撒谎,但是第四个回答通过违反了关系原则达到了格外的幽默效果。

再例如,A: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B:Mary’s beartiful dancer.

B的回答实际上是对说话人A的提议的一种间接拒绝,违反了格赖斯“要有关联”这个准则。

在说明对避免歧义准则的违反时,格赖斯引用了诗句“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在这个例子中,love可以指一种感情,也可以指被爱的人。“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的意思可能是无法诉说的love,也可能是不可告人的love。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广告中的常见的宣传语“买一送一”,这样的话语很吸引消费者。然而很有可能是买洗衣机送洗衣篮,买电视机送电视机罩,买鞋送鞋垫,这都属于买一送一的范畴,商家正是通过违背了方式原则中的“避免歧义”“避免含混不清”,两个“一”不是同一东西,从而达到了吸引顾客的这种效果。再例如广告语“大宝天天见”。“大宝”在电视广告中既是一个热心的小伙子,又是一种护肤产品的名字,广告词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通过违反方式原则,达到了故意让顾客有双重理解的目的,从而使产品深入人心。

再例如有一种口腔清新剂,品牌名为“亲嘴”,其广告词便是“想要尝尝亲嘴的滋味”。同样也是通过“亲嘴”违反“避免歧义”的原则。

A:Has the postman been?

B:He leant his bicycle against the fence,opened the gate,strode briskly down the path,stopped to stroke the cat,reached into his bag,pulled out a bundle of letters and pushed them through out letter box.

在这个对话中,说话人B用一个冗长繁琐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简单的意思“Yes,he has.”,因而违反了“要简练,避免冗长”这条准则。

在日常交流中,表面上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话语,在实际效果上并不一定表现为合作的;同样,表面上是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在实际效果上也不一定是不合作的。说话人如果要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就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细化的各条准则,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说出的话就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说,违反合作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而在日常交谈中,有时我们恰恰需要通过违背准则来制造“会话含义”。例如,当说话人不好意思、不便明说或是想产生某些特殊效果时,就可以故意违背合作原则产生字面意思之外的会话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善意的谎言”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外,人们在不同程度上有意不遵守这些准则,使会话含义从中产生出来,还可以达到缓解人际关系、照顾他人感受、转移话题、制造笑料等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合作原则中准则的违背在实际交流中并不总是不合作的,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它有其现实的可行性。总之,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何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产生良好的客观效果,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释意理论与口译 下一篇:谈汉英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