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新视点

时间:2022-04-15 04:16:39

阅读教学新视点

语文课程是什么?建国以来,“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争论不断。工具论、思想论、人性论、文学论、语感论,不一而足”(崔峦语)。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都没有作出明确回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而且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旗帜鲜明地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任务,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既是对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弊端的正本清源,更是对今后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指路导航。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最重,所占课时最多,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环节,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责无旁贷。阅读教学的成效对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达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的重点应定位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一、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缘由

1.从学生学习阅读看——学习性阅读的重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内容就可以了。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性阅读就不同了,为运用而阅读,为迁移而学习,是现代学生的阅读观。这是因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能力,主要标志不只是看他对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理解,更要看他是否能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因此,学习性阅读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来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课堂教学而言,理解教材的语言意义,所有学科都有这项任务要求,唯独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求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数学、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教材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则不必过多分析。如果阅读教学只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没有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就没有“语文味”了,没有为“学”服务,是不完整的教学。为了学习运用,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设定上,要求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等。总之,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的。因而,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怎么写的”,而不是“写了什么”,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从“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特有的任务,是基本特征。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哪些地方(包括词、句、段、篇)写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揣摩、比较、品析、领悟、仿写,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从培养基本能力看——听说读写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是工具,即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交流沟通,必须具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方能有效展开,尽管它们在品质要求上各不相同,相对独立,但都要求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如:听和读是吸收,就要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音、词语、句法和语义学知识,感知言语信息,领会意义,体会感情;说和写是表达,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就要借助已有的组词、构句、编码能力与表达技巧,熟练、准确地传输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

学生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有听说读写这四种活动,但只作为手段,唯有阅读教学过程将它作为目的,当然也是手段。而且,教材中的课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凭借。学生围绕文本,或朗读、默读,或复述、背诵,或听话、对话,或质疑、应答,或书写、练笔,开展多样的言语活动,实际上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融为一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训练,而且这种运用的技能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培养运用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把眼睛盯在“能力”上,功夫花在“运用”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适时点拨引导,不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读写的同步性看——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虽有区别,但更有同步性:读时,要把每句理解清楚,写时,要把每句表达清楚;读时,要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时,要把内容写具体;读时,要理清文章的顺序,写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读时,要领会文章的中心,写时,要做到有中心;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与写的这种同步性,充分表明读和写不应分离,应互动互通,以读促写。这是因为,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典范,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而且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崔峦语)。因此,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是阅读教学分内之事,并且坚持读中学写的中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加大学生感悟写的比重,使教会学生阅读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

“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吴忠豪语) “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崔峦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抓了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没有抓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吸收与表达没有产生互动效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注意力放在“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引导学生咀嚼消化,变为知识技能。同时加强读写结合,进行经常性的课堂练笔,把“能理解”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汇”,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积累,提高积累质量,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一些精彩语句和片段熟记在心,实现读写互动,以读促写。

上述三个方面的缘由,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的奥妙,几乎全在‘运用’二字上”(刘仁增语)。

二、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

综观当今阅读教学,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正如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所说:“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最近说得更为具体:“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了,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小鸟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称为小鸟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含量’怎么会高呢?”总之,有不少的阅读教学停留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得意而忘言”,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教学倾向。这种教学重心向课文内容倾斜,“花大量时间教学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事情”(吴忠豪语)。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不到位,是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是有些教师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课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领会了,文本主旨知道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把理解窄化为理解课文内容,忽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理解,既要理解语言的意义,更要理解语言的运用。从理解与运用的关系看,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是把握语言意义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然而,理解是为了运用,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理解的程度也要通过运用来检验,运用是最好的理解。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优劣上,所以,就理解与运用两者相比而言,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不提“语言文字的理解”,单提“语言文字的运用”,并非不要“理解”。特级教师刘仁增说:“意在警示人们,语文教学不能再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为正道。”

阅读教学重点转移,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会削弱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呢?巢宗祺教授在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强可操作性》为题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获得语言文字形式和感受人文内涵相结合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教学的着力点从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转移到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崔峦先生强调:“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把教学的重点坚决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在教学实践中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在教学理念上要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进而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构共生,言意共融;在具体操作上要基于认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不贪多求全,削枝强干,突出重点,即精心选取承载课文中心思想寓意最深、知识含量大、积累储存有价值、符合学段要求的词语、句子、段落——这往往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基本的句式、典型的段式、简单的关联句、常用的修辞句等作为教学语例。对此,在教学时既可从语言形式入手,也可从文本内容入手,引领学生探究“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等,从而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与规律,深化语言内涵的理解,并“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新视点、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应由侧重分析课文内容以得“意”转变为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言”“意”兼得。(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督导室)

上一篇:智慧盒中的奥秘 下一篇:螺旋上升关键是“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