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04-15 02:49:05

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使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否有效?我认为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情境性、层次性、开放性、挑战性、启发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 问题设计 针对性 情境性 层次性 开放性 挑战性 启发性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精妙与否,是否有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上,教师在问题设计上的低效、甚至无效,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设计脱离实际,缺乏情境性;问题设计结构单调,缺乏层次性;问题设计僵硬无趣,缺乏启发性;问题设计过于封闭,缺乏开放性;问题设计相对简单,缺乏挑战性等。针对现有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问题设计理念。

一、问题设计应能提高学学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如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让学生从桌面的物品中找到二氧化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在化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化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生找到二氧化碳后,让学生检验,设计实验,思考利用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自然使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问题的针对性是问题设计的前提。化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展开;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何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思维误区与认知缺陷,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纠偏扶正、消除疑惑,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学习的高效。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能直接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通过经验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的,这种相互作用是需要介质才能传递的,这种介质就是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力求创设“新、惊、齐、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激发思维,拉近知识与问题的距离。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其实,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处理有一定思维含量、一定认知难度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把教学内容有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铺垫,后一个问题作为前一个问题的延续、拓展,前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延续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着问题设计构建的思维台阶逐步攀升,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设计问题的逐个解决中层层推进,逐个解决。

五、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一些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其问题具有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以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等形式呈现。这样一种形式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弥补了封闭式问题的种种弊端,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师要大胆开放课堂,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多维度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六、问题设计应具有挑战性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的设计缺乏一定的思维力度,过于简单,往往会使学生失去探索兴趣。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作出一定的努力,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实践证明:挑战性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展示自我的本能,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七、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疑为思之始。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问题的设计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如果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问题设计的过难且缺乏启发性,只能增加学生的化学问题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望而生畏的结局。因此,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考、又到思维的目的。

综上所述的设计思想,可能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个问题中,问题的好与坏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是一个好的问题至少应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上一篇:物理教学的提问策略 下一篇:英语语篇的主位结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