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04-15 12:22:44

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粮食主产区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随着服务领域的扩大,粮食主产区将出现一些新型模式。政府应在推进农地使用权改革、加大扶持与补贴力度、建立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实施支持政策。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联社合作;双层金融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责任。然而粮食主产区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人多地少,小农经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以河南省为例,目前河南省农村有2000多万个农户,由于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覆盖面小,基本上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河南省即使到了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0%以上,农村人口减少到5000万,农民人均耕地也只有2亩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各国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进步的一条普遍途径,是推动农业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制度建设的重点。本文在对河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传统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创新的路径,并对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加以阐述。

二、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传统模式

(一)社区合作模式

社区合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合作成员的社区性。村经济合作社属于社区合作的范畴。以兰考县为例,当地从营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入手,进行以“农民合作”为核心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该县有六个乡的六个村庄,成立了4个合作社,两个老年协会,5个农民文艺队。各合作社有一些特有的项目,如陈寨的葡萄、小杂果项目、商品猪饲养;贺村的饲料加工、生态建设、信息服务中心等。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下设若干个协会,其中经济互助会开展农户间的经济互助;食用菌协会开展食用菌种植项目;无公害大米协会进行无公害水稻的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组织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现在已有230户农民参加。

(二)购销合作模式

这类合作模式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供应、销售等各种环节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郑州市为例,截至2006年5月,全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03个,涉及农、业、牧、渔各业,另外还涉及农业、农资服务、技术指导的一些种类。合作社覆盖郑州市的14个县(区市、)当中的13个,涉及102个乡镇,668个行政村,加入农户26650户,占农户总数的42.9%。在购销合作模式下,郑州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领域主要涉及生产,技术和销售领域。其主要的工作是:首先,为会员低价购进,高价出售。通过合作社团体订购农药、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既减少了支出,又有了质量保证;统一出售,既解决了销路,又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销售收入;在种植上实现统一耕作和播种,降低了成本。其次,技术服务。各个合作社基本上都安排业务技术培训活动。不定期邀请大专院校专家、种植养殖专家、农业技术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三)产品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产品为基础的合作。以社旗县为例。社旗县是一个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业县,盛产小麦、绿豆、玉米、红薯、大豆、花生、棉花、烟叶、芝麻等农作物,享有“豫南粮仓”之称。2004年,18户农民联社成立南阳社旗小杂粮合作联社,着力提升粮食的产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商品化份额。该社以县级联社作为服务龙头,以乡村分社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围绕粮食产业建立起了农民经济合作社,使千家粮、万家豆的分散产品,变成统一标准的商品,带动了众多农户创业致富。该联社还以省农科院、植保站、种子站位依托,农业技术人员加盟其中,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服务,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标准。

以上是粮食生产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种主要模式。当前,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合作规模总体上不大,农户参与率还不高;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等,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有待创新。

三、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社区合作经济联社模式

社区合作联社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跨乡镇、跨县市的合作,是多个社区之间的横向合作,其基本动因是:增强合作组织的市场谈判力,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信息、资金、科技等资源的共享。近年来,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一些合作组织已经开始实施跨地区合作。如河南省柘城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协会对农产品种植、市场调查、销售等合作内容扩展到周边的睢县、鹿邑等县。

组建社区合作经济联社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社员自愿,程序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组织,代表广大社员的利益。因此,发展农民合作经济联社一定要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以社员自愿为前提,制定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保障合作经济联社的健康运行。其次,形式多样,注重特色。由小规模的合作社组建为较大范围的跨地区联社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协会制,应突出合作组织的地区特色和行业特色。再次,界定产权,选好项目。通过界定产权,规范合作成员的经济行为,切实保障组织成员和其他资本投入者的合法权益。科学选定经营项目,使合作成员获得相应的利益。

(二)农地的社区股份合作模式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的,而农业的规模经营也需要以一定规模的土地集中为条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下,农村土地的主要经营权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农户,但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现行农地制度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土地制度安排,只有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法》给定的约束条件内形成。

农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是当前粮食主产区农地使用权改革最为现实的选择。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在社区内实行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三权分离,即先由集体把农地折股承包给农户,实现所有权与承包权的分离,再由农户用承包权入股,集体获得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村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划,通过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一模式已经触及深层次的产权关系,实质是对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物权化运用和落实。它建立起了集体农地权益由集体和农民共享的农地使用权制度,是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模式的最好选择。

(三)农村双层金融合作模式

资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血液”,但目前“缺血”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双层金融合作模式旨在建立两个层次的金融合作制度。一是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资金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鼓励农民资金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合作。信用社可对农民资金合作社开展信用评定,提供授信服务。二是建立农民资金合作社。这类合作金融组织以农户为主体,农户之间开展资金合作、资金互助;以村庄为边界,资金合作的信用基础是村庄文化。同一村庄里的农户,具有共同的村庄文化和道德约束的力量,构成了信用合作的基础。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于2007年7月批准成立,是全国第一个农村互助小额信贷组织,该市独创的农村互助贷款合作模式,被中国政务信息网确定为探索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民间四大样本之一。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是在市政部门注册的一家非盈利性贷款机构,业务主要单位是供销合作社,其经营范围包括引资组农、组织培训农民、贷款、购销、文化、生产合作等。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包括5个方面:项目启动资金;引进外资;社员会费;社员贷款保证金;政府扶持资金。该社在濮阳市设立总社,在农村有信贷需求的中心区域设立分理处,依托贷款互助中心和客户经理将贷款直接送到用户家中。贷款互助合作社为农民搭建了4个平台,即社员互助平台,国内外资金下乡增收平台,农资统购和农产品统销平台,农村社员文化活动和科技培训平台。

(四)农产品产业链合作模式

这一合作模式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多种形式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将广大农民组织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合作方式有两种:

1、纵向合作。即以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户为基础,将合作纵向延伸到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农户、购销企业、加工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纵向一体化合作,构建“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一是实现产业链延伸,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向具有较强升值能力的精深加工环节拓展,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分享产业的增值利益。二是推进产业链的优化,通过合作,强化增值潜力最大的加工环节。三是增加产业链的紧密程度,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享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和其他资源。

2、横向合作。横向合作的核心是依托农产品产业链的主干经济实体,通过联盟等形式在产业链主干上衍生出关系密切的子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横向扩张,形成具有群体效应的产业链集群。横向合作的工作重点是:以现有农产品产业集群为基础,提高经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在不断提升集群经济实体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整合粮食主产区内外各种要素,发展产业链的集聚优势。

(五)社会保障合作制模式

大量的国内外实践表明,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农业合作社、信息合作社等,还有保险、养老、保健等方面的合作社。现阶段粮食主产区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单一,水平低,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低。由于社会保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然而,面对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财力有限的现状,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将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与合作组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1、建立多渠道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总体上社会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面承担,由于粮食主产区的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在短期内完全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在加大政府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相应的比例,通过提高政府和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参保补助比例,激励农民积极参加社会保险。

2、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实施农民养老保障。以产品换保障、实物换保障、土地换保障作为农民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产品换保障是通过收取农产品实物抵作养老费,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实物换保障是把农民积累起来的部分实物作价转让或入股给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换保障的主要方式是:农民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按一定的协议价格让渡给或交给合作组织,失地农民则将部分征地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基金。

3、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是在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引进保险的原理和方法,实行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居民参保,集体扶持,财政资助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互助互济制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条件,逐步提高医疗基金的统筹层次,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大病统筹保险接轨以至合并,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与补贴

可借鉴日本对“自立农户”的扶持政策,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按照略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确定农户的经营规模,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补贴和扶持措施。在财政方面,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整合对农业的专项投资资金,支持合作组织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等。在税收方面,给与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对于从事加工环节的合作组织,给予营业税、所得税和进口设备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二)深化农用土地使用权改革

赋予农民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承包权和转让权,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建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特征,并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可操作性,建立政府补贴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区建设,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发展规模经营。

(三)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加工、运输、市场、保险、信息服务等全过程一体化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协调整合,改善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协调系统。三是营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户提供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

(四)构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产销合作组织体系

政府应逐步退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直接组织管理,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支持大粮商、畜牧商等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中小型农产品产销企业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外贸一体化管理;为农产品市场主体提供国际国内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五)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首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初级市场,这类市场分布在广大农村并与集镇结合。其次,大力培育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的大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近年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武汉大米批发市场、吉林玉米批发市场等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再次,切实搞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服务。最后,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联合营销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光生,王昱.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道路该如何走――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马有祥,赵兵,陈常兵.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管理,2006(11).

3、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农业经济研究,2009(3).

4、河南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四种模式分析――基于对六县合作社的个案调查[DB/OL].中国社会观察网,2007-06-21.

5、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及趋势[DB/OL].省略.cn,2010-07-10.

6、冯飞.中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陈丽丽.中国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丁忠明.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J].财贸研究,2007(3).

9、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项目《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092400430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上一篇:对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的调查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