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4-14 09:29:43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和中考改革后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在中学课程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侧重从教学实践中去探讨激趣艺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激趣艺术 初中历史与社会 标准离差分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20-02

历史与社会在中学课程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搞好这门功课的教学,许多学校煞费苦心,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常听历史与社会教师抱怨说现在的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不知道怎样教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今天不是对这个话题的老生常谈而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是否渐渐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否由于我们的某些不当之处而使学生心中的兴趣之花昙花一现呢?凭心而论,很多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把学生看作是知识和说教的接受器,还有些老师、家长和学生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副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临时背一下,就能过关,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其实正是由于这些想法,一方面造成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如何充分运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任课教师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艰巨的任务。

1 激趣艺术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历史与社会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历史教、学的双赢策略。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 激趣艺术实验论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自担任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来,虽然说自己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但很多时候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认识不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激发。这迫切要求我要转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主角”、由“学会”变成“会学”。特别是听了汤笑教授来我校开的激情教学法的讲座后,我开始尝试把激趣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下面是我进行激趣艺术实验后的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对比结果。

其中n表示人数,表示样本平均数,σ表示样本的方差,Z表示两样本平均数的标准离差分数。

结果:

算出的Z值小于以0.05为显著性的水平的临界值,即,于是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保留零假设而被拒绝备择假设。因此,初二(2)班与初二(1)班成绩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3 实验结果分析激趣艺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课堂采用激趣艺术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数据信息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差异不显著,而后测差异较显著,说明该实验效果较显著,这充分说明历史与社会课堂采用激趣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深挖教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教材入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教材不喜欢,所学的内容,对他是没有吸引力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感到困难乏味,学生的兴趣匮乏,学习的内驱力就不足。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要让课堂容颜焕发.放射出七色之花,就必须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一名优秀的导演总是能够在影片的开头就吸引住观众,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导入新颖别致,让课初的几分钟内调节学生进行心理准备,紧扣教学内容,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求知欲,令人无比的向往追求。如在讲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采用了歌曲导入,在课堂上用FLASH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在哀伤的歌曲中,学生们的思绪被带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场景之中,悲愤的情绪充满了每个学生的胸膛,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2)巧用插图,激发兴趣。

课文插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文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课文,教学挂图、图册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可使学生形成生动、具体的认识。初中学生对插图是很感兴趣的,所以我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加以利用,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人猿相揖别》,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历史课程。我在上这课的时候让他们看《攀树的古猿想象图》,然后请学生起来讲故事。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告奋勇起来讲述,即使是结结巴巴的,我也给予鼓励。后来发现,凡是讲过故事被我表扬过的学生,后来对历史课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我经常有意识地挑出一些有内容的插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讲述。在学习远古时期的早期人类时,我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自己从图片中找出信息,发现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等远古人类能力的差别,让学生好象置身于那个时代,既看到了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又激发学生对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3)穿插乡土史,激发兴趣。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已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呈现方式也丰富多样,但和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较大差距。当今学生的厌学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太单一,学到的知识没用。“今天的孩子坐在最大的过山车上,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能让学生课堂延伸到更精彩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拍摄亲身感受到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的教材如“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等课题都可以利用深圳本土资源使教学更生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更紧密,这样,在开放的社会和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去建构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如八年级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我就要求学生调查我们坑梓的文物古迹―― 龙田世居,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拍摄,并上网查找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并自制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合理地、多视角地解读生活中的社会历史现象。

3.2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1)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自主地构建知识。《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在其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鼓励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探究式学习过程在课堂活动形式上宜采用讨论教学法,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如我在讲授《秦朝一统》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评价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次探究活动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秦朝的基本史实之后。学习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论证自己认同的观点,经过持相同观点的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与观点不同的小组间的思想观点交锋,建构学生对评价秦始皇认识和价值认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敢于并善于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课前师生通过剖析辩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然后从课外书籍和互联网等搜集材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课堂上首先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要探讨的问题之中,持不同观点的学生推出代表,在阐述观点后开始辩论。其它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是通过递纸条出主意,为本方代表提供帮助,或参与教师就辩论中没有深入下去的话题的群体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了参与的热情、思维的敏捷、表述的机智和有理有据。最后是总结阶段。教师从知识理论的运用、语言的表达、心理的状态等方面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就研讨中不够深入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讲台成为他们的舞台,教师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法庭、玩游戏、讲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小组竞赛等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课堂时间,在愉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上《西安事变》一课时就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了解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细节和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角色,其中包括张学良、杨虎城、、宋美玲、等,以及配角两至三人,准备表演,要求表演控制在5~6分钟,然后由学生投票评出最符合历史事实奖、最佳演员奖和最佳观众奖等,扮演完后小组讨论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积极收集各种资料,一下子拉近了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课本上生硬的人物形象了,孩子们的记忆也深刻了,并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活动课后,我及时评价,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3 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一直以来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体现,由于我们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当他们未能达到我们要求的分数时,学生得到的是批评,体验到的是一种失败感,进而对学习越来越厌倦。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作为深圳中考的必考科目,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把评价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一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同时把分层评价有机的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分组,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把学习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与学习成果的评价。(1)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包括预习和搜集资料等)、上课情况(包括发言情况和纪律表现等)、小组合作表现等;(2)学习成果的评价的内容包括书面作业、错题纠正、调查作业等。每周评价一次,得分90分以上为;80分以上为;70分以上为;70分以下为。最后把评分结果制成图表予以公布,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成绩,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冬琴.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6):25-26.

[2] 汤笑.激情教学法漫谈.南方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浅析高中学生化学解题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