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幻象

时间:2022-04-14 07:18:15

抽空看了几眼大胡子张纪中老师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说实话,第一感觉是和以前看过的不一样。我劝慰自己,不一样就不一样吧,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存在的理由。如果一样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应该说,杨洁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满足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西游记》里神奇魔怪的想像。六小龄童也罢,唐僧的扮演者也罢,杨德华的猪八戒也罢,甚至左大玢的观音,都是和那个时代的审美紧密合拍的。我到现在想起观音来,还一直认为,观音就应该是左大玢扮演的那个样子。

现在呢?现在张纪中老师的《西游记》,似乎是想颠覆。我看到网上的评论,很多是在嘲讽。比如说猪八戒的扮相,是完全比着猪化妆的。还有很多,所谓环境的真实感和所谓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高晓松发过一段微博说,“科技已让人类漫步月球,为何就是做不出一粒米?一粒米永远需要土地和时光?为此昨晚我和一位连续14年参加TED,即将接掌某届世界首富生意的老兄论道。我认为万物生长是造物给人类探索划下的,不容侵犯,于是成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界线;他认为据最前沿科研成果,米终究会摆脱生长。我俩愉快打了赌。”

我不想谈论高晓松的打赌,只是觉得,这段文字启发了我。也就是说,在科技、艺术和哲学之间,他们是有区别的。新版《西游记》里大量运用了所谓的新科技,但未必能给我们带来艺术的美的感受,甚至有可能反而破坏了我们心中的美。这不是科技的错,也不是艺术的错,是科技、艺术后面的价值观高低的较量。

丰子恺说过,完美的人格像一只鼎,真、善、美是它的三足,缺一不可。因为恐惧和不可知,人才会有敬畏,进而有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不断“去魅”的过程,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未知世界和心灵世界探索的手段,是一个“添魅”的过程。所以,神话、传说、幽灵、鬼怪、乃至盗墓、甚至吸血鬼的故事,都是因为不可知的恐惧而对心灵的一种慰藉。以为高科技就能带来神秘,其实是走向了艺术的反面,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就如同高晓松所说,也许“万物生长”真的是造物给人类探索划下的,不容侵犯,于是成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界线。

人生是需要幻象的,而艺术是慰藉心灵的。就如同有个拿比尔・盖茨开涮的段子:比尔・盖茨死于一场车祸,在炼狱里接受圣彼得的裁决。毕竟比尔使得计算机进入了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但这又使得他变得自大,因此圣彼得不好办:让比尔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呢?

没办法,圣彼得决定先领比尔到这两个地方大致走一下。于是,比尔先到了地狱。他看到的是一个漂亮、干净的沙滩。有许多穿着比基尼的女郎跑着笑着。比尔感到很惬意。后来,他们又来到了天堂。天堂在那高高的云端,有一群天使飘游着,边弹竖琴边唱。天堂不错,但不如地狱那么诱人。最后,比尔决定进地狱。

两周后,圣彼得决定去看看这位新富在地狱里过得怎么样。到了地狱,在黑暗的洞穴中,比尔被锁链铐着,在燎人的火焰里被一群魔鬼烧着。“感觉怎样?”圣彼得问。

“太可怕了!这怎么与我两星期前看到的大不一样啊!我简直难以置信!哪里有漂亮的沙滩,有衣着暴露的女人在玩耍,那些到哪去了?”比尔失望而痛苦地说道。

“喔,那只是一个广告。”圣彼得答道。

上一篇:视听轰炸战 下一篇:生活至上 第4期